有個年輕人去向老子求教。他問老子:“剛強的東西要比柔弱的好?。∧J為呢?”老子卻說:“剛強的易折損,柔弱的才能保全。”年輕人很迷惑地望著老子。
“比如說,你身上什么最硬?什么最軟?”
“牙齒最硬!舌頭最軟!”
老子笑了笑說:“你看,到了我這把年紀,牙齒都掉光了,但舌頭還完好無損。在我們眼中,大樹要比小草強壯得多,但大風來的時候,大樹常常被折毀,而小草卻完好無恙?!?/p>
年輕人又說:“火可以燒毀一切,那不正表示出剛強嗎?”
老子舉起葫蘆,問:“這里面裝的什么?”“酒呀!”“好,如果我換成水,就可以用來滅火了?!崩献雍攘丝诰疲又f,“任何事物都有正反兩面。人也一樣,剛強和柔弱表現著兩種做人的態度。真正的智者常常表現出大智若愚。一個人要有所成就,就應把智力、精力集中在一點,而且要剛柔并進。每個人的思想有大有小,能處順境,也應適應逆境。順境時,要表現出謙虛謹慎的態度;逆境時,應體現出剛強的一面,遇到挫折打擊,承受、堅持,但還要懂得避其鋒芒,迂回折進,這又是以柔制勝的道理啊!”
年輕人深深地向老子行禮:“謝謝老師的教誨,我一定會銘記的。”
小朋友們,從2700多年前老子的哲思中你讀懂了什么?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博大精深,在我們成長的道路上,正需要智者的思想為我們指引??!
文本鏈接: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生于西周末年的楚國苦縣厲鄉。周武王為西伯時,老子曾任守藏室的史官。老子創造了道家學派,并著有《老子》一書。它集中反映了老子的哲學思想,探討由宇宙論伸展到人生論,再由人生論延伸到政治論的玄妙的形而上學問題,但老子的創作動機仍應合了人生與政治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