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的發展變化,是由量變到質變,再由質變到量變的無限交替過程。所謂量變,就是事物在數量上的增減,即事物在大小、速度、程序和規模等方面的變化;所謂質變,就是事物從一種質態到另一種質態的飛躍,是事物的根本變化。世界上任何事物的變化,都是量變與質變的統一: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但是,一次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并不等于事物發展的終結,事物在新的本質的基礎上,又開始新的量變,走向新的質變。事物就是這樣不斷地經過量變和質變,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循環往復以至無窮地向前發展的。
事物的發展變化是從量變開始的,沒有一定的量的積累,就沒有事物性質的變化。荀子在《勸學》中說:“故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老子說:“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這些都是在強調量的積累的重要性,道理正在于此。當然,重視量的積累固然重要,但量的變化畢竟只是為質變準備了條件,而不等于會發生質變。如果量變是有利的,我們就促成;反之,則應阻止。量變到質變的規律還告訴我們,事物的發展是螺旋式上升的,不是直線的、一帆風順的,而是充滿坎坷與曲折的。
在寫作議論文時,要善于運用量變和質變的觀點去分析事物。如,葉圣陶先生在《兩種習慣養成不得》一文中就很好地運用了這一分析方法。他說,好習慣有個量的積累問題,“在沒有養成的時候,多少需要一些強制功夫,自己得隨時警覺。坐硬是要端正,站硬是要挺直,每天硬是要洗臉漱口,每事硬是要有頭有尾;直到‘習慣成自然’,不待強制與警覺,也能行若無事地做去,這些就是終生受用的習慣了。”再說壞習慣的養成,“凡是為非作歹的人……他們的病根在養成了妨害他人的習慣……他們就成了惡人。”作者對這兩種習慣養成的分析,都運用了量變與質變統一的觀點,有力地說明:要養成好習慣,克服壞習慣,都要靠從一點一滴做起,靠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