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的老班姓王名加勝,是個地道的老實人。
王老師不知何地人氏,說話常帶“得么”,特別是跟人急的時候。諸君且聽:
“上課怎么可以隨便講話,得么?也不要做別的事,得么?不要影響別人和老師,得么?紀律不好怎么把學習搞好,得么?……得么?……得么?……”
這“得么”究竟啥意思,不得而知,從語境推測,似乎是“是吧”之類。
笑歸笑,我們大家還是挺尊敬老班的,因為他把全部心思都放在我們身上,以致常常忘了照看他的孩子。有一次活動課,他在班里找同學談話,竟忘了去食堂吃飯,他那個上小學的孩子餓得到處找他。后來發現時候不早了,他也急得四處找孩子,逢人就問:“你看見我的孩子了嗎?”這時,老班似乎連記性也不好了,同一個人,他先后能問幾次。大家不忍見老班急得滿頭大汗,也就分頭幫他找。找到孩子,他急得想揍,可拳頭舉起又放下,說:“以后就在食堂等,爸把事辦完就會來的,得么?你亂跑,爸著急,大家都著急,得么?”
除了吃飯睡覺,王老師不是在教室就是在學生宿舍,噓寒問暖;女生宿舍他不便去,就打電話向生活老師詢問情況。就這樣,把那份慈父的關愛分送給每個同學。不過,當我們犯錯誤時,他也常常訓斥我們。有一次,我們班飲水機不知讓誰搞得不出水了。老班知道了,說我們不愛惜公物,只顧自己不顧別人,“得么得么”地訓了我們老半天,訓過以后,有人要去修,他又不讓,說:“已經上晚自修了,不能影響你們學習,得么?”他自己把飲水機扛到教室外,整整搗鼓了一節課才修好,弄得全身都濕透了。我們被老班的這種實在和愛心所感動,從那以后,飲水機再沒有壞過,其他公物也沒有壞過。
我們班同學的起點不高,但經過老班王老師一學期的訓導,大家的成績大幅度提高,有七八個同學還在報刊上發表了優秀作文。我們很高興,王老師也很高興。在學期總結會上,王老師說:
“一分汗水一分收獲,得么?有句話叫后來居上,得么?大家要繼續往前趕,趕上前頭幾個班。事在人為嘛,得么?天下無難事,只要肯登攀,得么?我看只要我們努力,三年以后,大家都一定能考上理想的大學!”
他頓了一下,激動得握起拳頭,正要繼續往下說。
“得么!”全班同學脫口而出。
———這最后的“得么”的意思可不是“是吧”,而是“一定”!
簡評:
細針密線,前后勾連,是本文的顯著特色。開頭寫王老師訓話,結尾寫王老師鼓勵,這是前后照應;“笑歸笑,我們大家還是挺尊敬老班的,因為他把全部心思都放在我們身上,以致常常忘了照看他的孩子”,這是以過渡句勾連上下文。全文以“得么”起頭,以“得么”收束,行文中一再重復“得么”,不僅寫出王老師訥于言的老實性格,增添了輕松幽默的生活情趣,而且將幾件瑣事貫穿起來,渾然一體,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