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政治文明,是人類在一定經濟基礎上,為建立公共秩序、推動社會發展而形成的用于調節公共權力與私人關系的價值規范、組織體系和制度安排的有機總和。它是相對于政治蒙昧、政治落后、政治不文明的政治進步狀態,通常由政治意識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措施文明三個部分組成。
人類政治文明的發展歷程
政治文明與人類社會發展一樣,也經歷了從低級到高級不同的發展階段。人類在原始社會,雖然也經歷了群居、母系社會、父系社會和氏族部落社會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但跨入政治文明門檻的標志,卻是私有制、階級的出現和奴隸制國家的產生。這時,出現了凌駕于社會之上的公共權力和以法律為主要形式的維護統治秩序的行為規則。諸如古巴比倫的《漢穆拉比法典》,古羅馬的《十二銅表法》,中國古代的《禹刑》、《湯刑》和《九刑》等。這些法律所規定的行為規則,除協調統治階級內部關系,壓迫奴隸反抗,還有關于財產保護、商品交換和家庭婚姻等廣泛內容。社會經濟基礎與政治法律上層建筑的互動,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古巴比倫遺跡,古埃及金字塔,古希臘、古羅馬建筑及雕刻藝術,傳世與地下出土的中國古代青銅器皿,都向世人展示了那時文明已發展到的程度。
據歷史記載,幾乎與進入奴隸社會的同時,人們就開始思考和研究如何治理國家。這種思考和研究大約公元前五世紀之后,在古代希臘和中國均出現了高峰。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提出“賢人政治”。他雖然認為法也很重要,但卻是第二位的選擇,次于賢人政治。其學生亞里士多德與之觀點相左,認為法治優于人治,主張法治。他認為法是國家用以掌握權力和監察、處理違法者的規章,要使事物合乎正義,必須有法律這種毫無偏私的權衡。在中國,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主張“德治”,重視“人治”,提出“德主刑輔”。他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與此相應,他提出了“為政在人”的人治思想。法家對儒家的人治則持不同觀點,提出“以法治國”,主張“法治”。他們認為,法律是吏民的規矩繩墨。為了實行法治,商鞅提出“立法明分”,做到“言不中法者,不聽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為也。”在中國古代,第一個提出貴族與平民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刑無等級,自卿相將軍以至大夫庶人,有不從王令、犯國禁、亂上制者,罪死不赦。”中國和外國上述思想家提出的治國理念,雖然存在分歧,但在治理好國家的目的上卻是一致的。就其具體內容,都含有一定合理成分,所以能為后世統治者所汲取,在學理上至今仍葆其生命力。
奴隸社會發展了人類社會經濟、政治、精神文明,然而這種文明卻是建立于對廣大奴隸殘酷壓迫基礎之上。在法律上奴隸是被視為像物和牲畜一樣的財富,可以被主人處分、甚至宰殺。中國和外國法律史料有這樣記載,地下殉葬的人骨也證明了這種殘酷制度曾經確實存在。隨著社會發展,奴隸制度的不人道、野蠻和落后日益被人們認識,大約于公元前三世紀戰國中后期,中國出現了大變革。歐洲封建制變革是公元四至五世紀羅馬帝國統治腐朽,北方民族大批南遷,內外力量結合的產物。封建制的建立,是人類在政治文明道路上邁進的一大步。昔日的奴隸多數成為自由農民或對封建主有人身依附關系的農奴。農民成為少量土地所有者,農奴或即使仍為奴隸,非經官府也不得任意殺害。封建法制的日漸完備,中國在秦漢時已初步形成了以律為主,令、詔、程、式相結合的法律體系。其中國家機制運行、官吏任免、考課監督、工農業生產、市場管理、賦稅征收、賞罰誅殺、民事糾紛、家庭婚姻等都有具體規定。令人驚異的是,在秦律中居然有審訊犯人不提倡笞打,凡經笞打取得的口供,要在審訊記錄中加一說明的規定。制定于貞觀、永徽年間的《唐律疏議》,是我國,也是當今世界保存的最早、最完整的封建法典,共12篇30卷502條。它上承戰國秦漢晉隋律典之精髓,下開宋明清立法之先河,寓禮于法,周詳完備。其中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廣泛內容。嚴密程度,謹舉一例:為防止向官吏說情,官吏徇私曲法,第135條規定:“諸有所請求者,笞五十。主司許者,與同罪。所枉罪重者,主司以出、入人罪論。”歷史事實證明,封建法律不是擺設,中國封建王朝不少延續100年、200年,甚至300年以上,不少時間實現了吏治清明,經濟繁榮,推動了中華文明的發展,與制定的法律得到實施是有關的。
不過,在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下,法律的內容只能是反映封建階級統治的需要,形式上再完備的法律,也只是封建君主手中的工具。法律實施程度,決定于統治者個人的品德素質,所謂“人存政舉,人亡政息”,社會無法擺脫這一“周期率”。在封建社會末期,君主專制制度充分暴露其腐朽本質時,新生的資產階級便敲響了它的喪鐘。17、18世紀英國和法國的資產階級相繼發動革命,奪取了國家政權。這是人類政治文明史上,繼進入階級社會、國家產生之后,又一次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跨越。列寧說:“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相比,是在‘自由’、‘平等’、‘民主’、‘文明’的道路上向前邁進了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一步。”“資產階級的共和制、議會和普選制,所有這一切,從全世界社會發展來看,是一種巨大的進步。”資產階級政治文明的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為:建立代議制民主,使民主能適應更大社會范圍和更廣泛的人群參與;建立普選制,使大眾的政治認同成為國家權力建立和運行的合法基礎;確立法治原則,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建立權力制衡機制,使政治中的任何權力都成為有約束的權力。應該說,這種機制是比較周全的,并且確實推動了資本主義經濟、科技、文化和社會的全面發展。其本身也在不斷解決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所導致的各種危機中提高了適應能力。盡管如此,資產階級的歷史局限性,決定其政治文明無法解決少數人統治多數人、資本剝削勞動者這一根本矛盾。所以,它仍只是政治文明發展中的一個環節。人類只有通過無產階級革命才能將政治文明推進到更高發展階段———社會主義政治文明。
從政治文明發展的整個歷程看,它有如下特征:其一,政治文明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什么樣的經濟基礎決定什么樣的政治文明。經濟的要求首先反映在意識上,一定的政治意識、觀念影響政治制度的建立和發展。這些稱為社會上層建筑的部分,一旦形成,便服務于特定的經濟基礎。一般情況下,三者相協調,是社會有序發展的條件,否則,將對發展造成負面影響,甚至造成破壞。其二,政治文明的發展與政權受支持的廣泛程度和法制穩定程度緊密相聯。基礎愈廣泛,法制愈完善,政治文明就愈發展。中外歷史上和現今世界,都有“治世”和“亂世”之分,凡“治世”都是政權受到廣泛支持,政簡刑清,人民安居樂業,而“亂世”則相反,刑戮妄加,眾叛親離,百姓流離失所。其三,政治文明發展的過程是人類實現自我解放的過程。奴隸制度被取代和資產階級推翻封建制度,使人們逐步擺脫了人對人的從屬關系,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政治解放。社會主義在肯定并繼承人類政治文明進程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擺脫人對物的依存關系,使人類在經濟與社會方面都獲得解放。
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曲折探索
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是新型的、更高形態的政治文明。
馬克思在探索資產階級革命后人類政治生活發展規律時,曾經使用過“政治文明”一詞,但他是泛指,并且未在此命題下展開論述。不過他后來指明了無產階級革命道路,創立了無產階級專政學說,從而為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奠定了理論基礎。1870年,法國無產階級領導的巴黎公社運動爆發,馬克思關注并研究了這場偉大革命的全過程。從巴黎公社實踐中,他總結出了無產階級組織成統治階級,建立國家所應采取的政治形式。這就是,人民群眾把國家政權收回到自己的手中,并通過選舉,組成兼管行政和立法的代表會議,建立人民當家做主的社會主義共和國。列寧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他結合俄國是一個落后的農業國,存在大量農民的特點,把巴黎公社創造的人民代表會議建立在工農聯盟的基礎上,創立了工農蘇維埃。這是在民主發展過程中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一大步。新型的蘇維埃國家在社會主義建設中顯示了強大生命力,迅速實現了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綜合國力大大提高。它不僅在誕生之初戰勝了外國帝國主義干涉,而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成為打敗希特勒納粹德國的主要力量。
在俄國十月革命影響下,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走出了一條在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通過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新路。新政權是在工人階級領導下,與農民階級結成牢固聯盟,在工農聯盟的基礎上建立廣泛的統一戰線。至于政權的組織形式,通過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在蘇區建立中華蘇維埃和抗日戰爭時期在根據地建立“三三制”政權的經驗總結,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提出了建立幾個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共和國。他說:“國體———各革命階級聯合專政。政體———民主集中制。這就是新民主主義政治,這就是新民主主義共和國。”1949年之后,我國的人民民主專政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就是在這一思想指導下建立的。由于實現了廣泛的民主,人民成了自己國家的主人,新生的共和國在國民經濟恢復,社會主義大規模經濟、文化、國防建設,科學技術發展以及社會進步等方面均顯示了巨大的活力。
社會主義政治是優越的,但在發展過程中卻歷經坎坷。前蘇聯在斯大林領導時期,由于搞個人迷信,破壞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遭到重大挫折,加上后來種種原因,最終導致蘇聯解體。在我國,由于受“左”的錯誤路線影響,自50年代后期開始,憲法的重要原則遭破壞。“文化大革命”更是踐踏社會主義法制,招致十年動亂,國家政權運作受到嚴重障礙。這些慘痛的教訓說明,社會主義政權的建立,固然是人類政治文明發展質的飛躍,但如不顧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不注意完善制度,甚至無視人民民主,破壞社會主義法制,政權就有可能失控(如中國的“文化大革命”)或得而復失(如前蘇聯的解體)。
1976年10月,中國共產黨一舉粉碎了“四人幫”。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集體以極大的魄力,力挽狂瀾,撥亂反正,否定“以階級斗爭為綱”的路線,結束了“文化大革命”,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吸取新中國建立后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決心加強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鄧小平指出:“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要加強社會主義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逐步擺脫貧困,使國家富強起來,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為達此目的,決定實行改革開放。所謂改革,是正視我們體制中的弊端,變革不適應社會主義發展的舊章法;開放是結束實際存在的某些“閉關自守”狀態,汲取國外一切有益于我們的經驗。改革既包括經濟體制改革,也包括政治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是改變僵化的計劃經濟體制,逐步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政治體制改革是改變黨和國家領導制度中的某些弊端,克服受封建殘余影響在黨和國家機構中存在的家長制、官僚主義,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充分調動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有力地促進了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促進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還是在改革開放之初,當提出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改革,集中主要力量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建設物質文明時,鄧小平就提出了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他說:“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國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質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我們要在建設高度的物質文明的同時,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在鄧小平理論指引下,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作出了《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十四屆六中全會又作了《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決議指出,精神文明建設最重要、最核心的內容是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其總的目標是:“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
在堅持改革開放、抓好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建設的同時,中央進一步關注政治領域的文明建設。1996年2月,中央政治局舉辦的“關于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的理論和實踐問題”的講座后,江澤民在講話中闡釋了依法治國的重要意義和內涵。同年3月,全國人大將“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載入“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發展目標綱要,賦予“依法治國”以法律效力。1997年,黨的十五大政治報告改“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進一步明確了這一治國方略的確切含義,并于1999年將“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載入《憲法》,賦予以憲法效力。
在這個過程中,學界在討論依法治國與精神文明建設的關系時指出,二者必然會在完善制度的過程中相交匯,從而自然地提出制度文明建設問題。黨的十六大重申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并提出了“政治文明建設”。胡錦濤指出,政治文明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對自己一貫堅持和實行的發展人民民主的方針的新總結、新概括”。
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法治,就是依據法律實行統治。社會主義法治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這里有三個基本點:第一,依法治國的主體是共產黨領導下的廣大人民群眾;第二,依法治國的依據是憲法和法律;第三,依法治國的客體是通過國家機構工作人員管理的國家事務、經濟和文化事業、社會事務。
法治與人治是對立的。擯棄人治,實行法治是人類從切身經歷中作出的選擇,是人類政治文明的成果。我們不把這種選擇追溯到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和柏拉圖的論戰,也不追溯到我國春秋末到戰國儒法兩家爭鳴。資產階級從封建君主專制主義爭得權利實行法治也經歷了漫長的斗爭。英國1689年頒布《權利法案》,1701年頒布《王位繼承法》限制國王權力,奠定了英國君主立憲的法律基礎。美國1787年制定、1789年生效的憲法是世界上第一部作為獨立、統一國家的成文憲法,奠定了美國民主共和制度的法律基礎。法國1789年通過的《人權與公民權利宣言》,宣布國家主權屬于人民,法律是公民意志的體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肯定了三權分立思想。世界上一些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能夠在一次又一次政治風浪中保持穩定,不能不說與其形成了法治傳統有關。
社會主義國家對法治重要意義的認識,經歷了長過程并付出了沉痛代價。前面已說到,前蘇聯由于法治被破壞,導致解體;我國“文化大革命”中法制被破壞,使我國人民遭受了一場浩劫。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提出,既為我國社會主義政權建設找到了前進方向,也是對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重大貢獻。它指出了無產階級在奪取政權后以什么方式治理國家問題。依法治國,首要的是依憲治國。憲法是根本大法,要以憲法為核心建立完善的法律體系。同時要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法律有工具的作用,但最根本的功能是行為準則,是人人都必須遵守的行為準則。國家領導人、各級領導干部和全體公民,都要一體遵行,任何人都不得超越法律之外,更不允許凌駕法律之上。
由于我國歷史上缺少民主和法治傳統,相當一部分干部(包括領導干部)法律意識淡薄,不僅嚴格守法、依法辦事不易,即使真正認識法治之于政權鞏固、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性也不易。剛提出“以法治國”時,曾有人質問:我們歷來是以黨治國,為什么提以法治國?顯然,他們不理解黨的領導與依法治國是應該統一而且能夠統一的。現在雖然聽不到這樣質問了,但某些干部,甚至是領導干部實際行動中卻仍然抱懷疑、抵制態度,不愿依法辦事。打開報紙和電視,這樣的例子可以說屢見不鮮。事情正如古人所言:“天下之事,不難于立法,而難于法之必行。”就我國目前情況看,立法并非不難,法之必行就更不容易。這正是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要解決的問題。
尊重和保障人權
所謂人權,即人的權利,是人基于其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所應當享有的權利。人的自然屬性使人權具有普遍性、共同性;人的社會屬性,決定人權具有特殊性、差異性。人權的普遍性與特殊性是統一的,不可分割的。馬克思主義的人權觀是鮮明的。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說到階級消滅之后的社會主義社會時曾說:“代替那存在著各種階級以及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一個以個人自由發展為一切人自由發展條件的聯合體。”從一定意義上說,無產階級革命,就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使人人都能充分享有人權。然而,任何權利的享有,都必須以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條件為基礎。正是為享有充分人權,無數仁人志士曾前赴后繼進行了長期斗爭。
就中國共產黨人來說,早在黨準備建立時,后來擔任黨的第一任總書記的陳獨秀就指出:人權與科學之于國家興旺,“若舟車之有兩輪焉”。“國人欲脫蒙昧時代,羞為淺化之民也,且急起直追,當以科學與人權并重。”中國共產黨自建立那天起,就把“人權”寫到自己的旗幟上,開始領導全國人民進行艱苦卓絕的斗爭。按照黨的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決議,1922年,北京、廣州、上海、山東和江西等地,先后成立了“爭取人權同盟”。1923年初,黨領導京漢鐵路大罷工。響亮地提出了“為自由而戰,為人權而戰!”為了更有效地發動群眾,此后的工人運動和農民運動中,針對不同情況,黨組織把爭取人權斗爭的內容具體化,諸如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就規定了:民族獨立,自由、平等,選舉權、罷工權,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權,教育權,男女平等權,等等。抗戰爆發前,黨中央為團結全國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者,1935年8月1日發表《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又稱“八一宣言”),大聲呼喚全國同胞:“為祖國而戰!為民族生存而戰!為國家獨立而戰!為領土完整而戰!為人權自由而戰!”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各革命根據地相繼頒布了一系列人權保障條例。其中主要有:《陜甘寧邊區保障人權財權條例》、《山東人權保障條例》、《冀魯豫邊區保障人民權利暫行條例》、《晉西北人權保障條例》、《渤海區人權保障條例執行規則》、《豫皖蘇邊區行政公署訓令各級政府切實保障人權、嚴禁亂抓亂打、肉刑逼供》和《修正渤海區人權保障條例》,等等。在此期間,在國民黨統治區黨領導的爭民主、爭自由、爭人權的斗爭更是如火如荼。正是通過包括國統區爭取人權在內的各種形式的斗爭,1949年10月,中國人民終于獲得了民族獨立和解放,建立了新中國。
新中國建立前夕,毛澤東撰文周恩來書寫的人民英雄紀念碑文如是寫道:“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由此上溯至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斗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即人權。這是對前人的紀念,也是對后人的昭示,正是中國共產黨對人權的正確態度。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人民終于結束了受屈辱的歷史,獲得了做人的權利,開始了在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盡管由于“左”的錯誤影響,我們在人權建設上走了彎路,甚至經過十一屆三中全會撥亂反正,在人權保障的實踐中有了進步,但直到80年代初理論界仍然有認為“人權是資產階級口號”。這使我們在人權保障的不少方面難以提高自覺性。1991年初,江澤民指示對人權問題要進行研究。通過討論,逐步廓清了認識上的誤區,人權保障在更多領域受到重視,如無罪推定、罪刑法定原則為法律所肯定。黨的十六大不僅繼十五大之后重申“尊重和保障人權”,而且把“推動社會進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執政興國的重要目標。最近,十屆人大二次會議通過憲法修正案,莊嚴地把“尊重和保障人權”載入憲法。我們相信,隨著我國經濟、文化日益發展,人權保障制度日益完善,我國人民一定會享受更充分的人權,我國的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一定會達到新水平。
汲取人類政治文明的成果
人類政治文明是在不斷總結前人政治成果的基礎上建立和發展的,政治文明是一個動態概念。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人類政治文明發展的新階段。為使政治文明建設適應時代要求,今后建設實踐中要不斷總結自己政治建設的經驗,以使我國政權建設、政治措施日臻完善。與此同時,還要立足我國實際,大膽借鑒人類政治文明成果。江澤民在十六大政治報告中指出,我們絕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這一點我們一定要牢記,絕不能改變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江澤民還說,我們要借鑒人類政治文明有益的成果。這就是說,我們絕不能因為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而拒絕西方和東方國家政治建設中積累的諸如代議制民主原則、國家機構權利制衡原則以及國家機構運作的透明度原則中所蘊涵的有益經驗。有許多政治文明成果還蘊涵于國際公約之中。對于國際公約、尤其是我國已加入或準備加入的國際公約,我們要履行或準備履行公約規定的義務。這就要求理順我國法律與國際公約相沖突的內容,明確國際公約在我國法律中的地位。十六大提出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國際關系民主化,促進人類的共同發展。這里既有艱巨斗爭,也有交流協作。為實現這一目標,也要求我們在過程中借鑒人類政治文明成果。
無論從歷史過程、現實狀況或可以預見的形勢發展看,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必須更新觀念,提高法律文化自覺,特別是提高國家干部和共產黨員的法律文化自覺。所謂法律文化自覺,就是要對法律在治理國家中的重要作用有足夠認識。古今中外凡是成功治理好國家的,無不以法律作為行為準則和重要手段。在此問題上,既有成功經驗也有慘痛教訓。這些都應記取,尤其是當我們的事業獲得巨大成績時,更不可忘乎所以。為了提高法律文化自覺,要科學認識和評價本民族法律文化,既肯定其優點,也要看到其不足;同時也要科學認識和評價其他民族文化,既看到其不足,也要看到其優點,通過比較,取長補短,找出本民族法律文化的發展方向。就是說,我們絕不可妄自尊大,也不可妄自菲薄。我們要以一分為二的態度,不斷完善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如此,我們就能在思想上牢固樹立憲法和法律的極大權威,更好地推進依法治國,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