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靦腆者意味著一個孤獨者——一個失去了所有同伴、斷絕了所有社會聯系的人。他在世上活動,卻沒有融合在里面。
如果不是事出有因,也許不會有人想到會因為個性比較靦腆而來看心理醫生。是的,靦腆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它不是一種心理疾病,只是靦腆的人比較害羞而已,因為害怕使他(她)在社會交往中采取了一種退縮的心態。
有位女士在閑聊時對我說:“我小叔子人很好,就是比較靦腆,每逢家里來了客人,他總是躲在自己的小屋里不出來,連個面也不好意思露,更不敢跟陌生人說話,如今四十多歲了,還沒對象呢。”靦腆看起來事小,但對一個人的一生影響非常大,人際交往首先應主動、熱情,他連主動的勁兒都放不出來,這會傳染給別人的,別人也可能會因為他尷尬的舉止覺得沒法與他進一步交往。天天在退縮、擔心中生活,小心翼翼、唯唯喏喏,以這種心情哪能活得舒暢?如果不能很好地跟人溝通,不敢向現實挑戰,很多機會有可能擦肩而過,又怎么談事業的成功呢?所以說,靦腆者的命運并不幸福。
我在這里想給大家舉幾個生活中的實例,也許你能從中領悟到如何幫助你自己或你的朋友克服靦腆這種心理障礙。
一個正在外地讀書的大二男生,前一陣因為人際交往問題由他媽媽領著找到了我。這位男生說,離家在外,本來是挺孤獨的,他很想跟周圍的同學說說話,可在一起時卻不知道該說什么好,總擔心他說了而人家不愿意理他。有時想了很久準備好話要和人說,卻又怕說話時人家會笑他拙嘴笨腮,怕難堪。不說吧,每當看到大家在一起樂呵呵地說笑,自己卻插不進去,覺得很孤獨。有時他好不容易說出來了,就覺得與大家的說笑氣氛不協調,要么就引得大家哄堂大笑。特別是在女孩子面前,不敢說話,一說話就臉紅。他媽媽又補充說,我小時就這樣,特別愛面子,這個孩子比我還要愛面子,去親戚家串門,讓他叫誰點啥可難了。他爸爸差不多也是這樣一個性格。
我知道了,按心理分類來說,這孩子屬于典型的素質型靦腆,這和家庭的先天遺傳因素有關,也可能和孩子的氣質類型有關,抑郁質神經類型的孩子普遍內向,膽小怕事,謹小慎微,因為他們的情感體驗特別深,特別愛計較一些小事,所以也容易形成這樣靦腆的性格。家里要有這樣的孩子,從小糾正特別重要,要不長大了有可能帶一輩子。
對這樣的孩子需要加強他的社會化,給他創造條件、創造環境讓他和同齡的孩子多接觸,也可以讓他通過完成買菜等家務活動參與到社會活動和社會交往中去。學校或幼兒園也要對這樣的孩子給以重點關照,特別注意多鼓勵他,讓他參加到集體活動中去,一旦他做出點什么,要加強表揚。因為人的性格是在氣質類型的基礎上形成的,必須抓早,越小改造起來越容易,一個人的氣質也許變不了,但性格是可以改的。
有的家長在教育孩子時會強調要他多忍多讓,這樣做對孩子的性格教育并不好,應該鼓勵他充分表達自己的意愿,我們培養孩子要寬容,而不是忍讓,老受欺負的人并不是一個好的素質。
如果已經是個成人了,能認識到這種心理障礙對自己身心健康的危害,就要想辦法通過一些行為來矯正。比如主動參與演講,你可以事先準備好,勇敢地上臺,不要計較別人的評價,想著我時時刻刻都是在改造我這種心態,改造一種性格缺陷。要珍惜每一個機會,還可以主動尋找這樣的機會,抓住它,習慣后,靦腆就消失了,你也就大膽了。
還有一種靦腆類型是因為心靈上受到過傷害,丟過面子,傷了自尊,從此擔心別人會對自己產生消極的評價。
一個讀高中的女孩子,只因為有一天肚子不好,在課堂上放了一個屁,當時教室里非常靜,結果就聽到這個同學撲哧一聲,那個同學撲哧一聲,同學憋不住似的在笑,笑得她當時就坐不住了,課都沒上完,就跑了出去。她又是個特別自尊,特別愛面子的女孩子,結果再也不敢見人了,一見人就臉紅,后來連學都不敢上了。
要改變她這種靦腆的狀態,首先就得改變她的認知,應該認識到過分地愛面子那是個缺點,想著這事兒不是什么大事,而且事情已經過去了,別人誰會一天老記著它呢?你要老記著未免顯著有點太自做多情了。所以最好是順其自然,為所當為。
雖說靦腆不是心理疾病,如果你靦腆的程度妨礙了你的生活,記著改變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