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位于朝鮮半島南部,面積為9.9萬平方公里,人口4445萬,人口密度居世界前列。20世紀60年代以來,韓國工業飛速發展。在亞洲,韓國是繼日本之后,率先實現了農業精細化種植和農業機械化的國家。
韓國的農業機械產品主要有51.5千瓦以下的拖拉機、聯合收割機、水稻插秧機和其他農田專業化作業機械,農機產品30%出口。2002年8月在長春國際農業食品博覽交易會上,韓國生產企業展示的小型農機產品很受歡迎。隨著韓國國內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和農機產品出口量的增加,韓國農業裝備產業表現出以下特點:
1.農機產業的發展對產品出口的依賴性增加
隨著農機在國內保有量的增加和受亞洲金融危機后遺癥的影響,韓國不得不把農機產品的出口當作推動這一產業發展的重要措施,中國被認為是韓國農機制造業長期戰略發展的希望所在。
2.利用適度質量和低價優勢參與國際市場競爭
目前,與西方發達國家農機相比,韓國農機產品在價格上不占優勢,在產品模式上韓國農機又不能擺脫日本農機產品的陰影。因此,韓國正在著力提高生產效率,降低制造成本,以提高市場競爭力,保持價格優勢仍是韓國企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主要途徑之一。
3.引入國外優勢產品作為國內產業的補充
目前,韓國總的農戶中大約10%的農戶家庭的平均耕作面積超過30公頃,大面積的種植迫切需要高效率的農田作業機械。以收割機為例,韓國產半喂入式收割機的質量已能夠滿足消費者的要求,但對于種植大戶來講,割幅偏小。為滿足規模種植大戶追求較大型農機具的新要求,有的農機企業從國外整機引進或引進部件在當地組裝、銷售割幅超過2米的全喂入式收割機。
4.農機裝備產品服務模式創新正在成為韓國農機發展的后續動力之一
農機產品的服務被國外農機企業看得越來越重。他們普遍認為,服務是產品質量的延伸。在韓國,多數農機企業對于國內新老用戶,每年都要在公司內部組織一次技術操作培訓;對于國外的的經銷商,韓國農機企業提供對維修服務人員的技術培訓,特別是收獲機械,他們一般在收獲季節都要派人跟蹤服務。服務模式的創新正在成為韓國農機發展的后續動力之一。(云南省農機監理站 章金榮 郵碼:6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