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在櫝中求善價”、“良禽擇木而棲”,一直是很多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心態。作為生命中一次重要的轉折,擇業就業是個人社會角色的轉換,同時就業狀況又是一個國家的經濟風向標。因此,就業已經不僅僅是個人問題,它更構成了一個國家的普遍社會現象。據權威部門統計,我國今年高校畢業生人數為280萬,比2003年增長6.8萬,而2005年則有可能突破340萬。可以說,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不容樂觀。為此,本文帶著大家的視線越過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目光聚焦在一些國外大學生畢業后的就業經歷上。
美國:不輕松的話題
經濟背景:2001年的一場經濟衰退令美國總體經濟至今沒有徹底翻過身來。國家經濟惡化,受到直接打擊的無疑是就業市場,美國現在的失業率是4-5%,而2003年6月失業率一度達到9年來的最高的6.4%。多少工作了多年的職員都丟掉“吃飯的家伙”,那些即將邁出校門的大學生們只能面臨一種形勢:找到工作不容易。
今非昔比:前幾年,學電腦、證券專業的學生火得不得了,找工作時“挑肥揀瘦”不說,工作之后還要跳來跳去,“炒老板”曾經是他們最時髦的口頭禪。而如今已經風光不再,能找到一個穩定的工作就算幸運了。以證券業為例,美國全國自2001年以來裁減了5.27萬個工作崗位,作為世界金融之都的紐約一下子就裁了3.87萬人,能在華爾街混下去的已不算凡夫俗子了。
面臨抉擇:由于整體就業形勢嚴峻,美國大學生目前主要面臨幾種選擇:一是通過努力,找到稱心如意的工作,這自然是上上之選;二是放下身價,薪酬要求降低,接受能找到的工作,能將就了也算不錯;三是如經濟條件允許,重回學校深造,換個專業或是拿上碩士,博士之類,以圖將來更好地發展;四是找零活干干,先度過這段困難日子再說;五是萬般無奈就成為失業大軍中的一員。
俄羅斯:理想的邊緣
教育背景:俄羅斯是一個高等教育較為普及的國家,每年有80萬以上的高中畢業生直接進入大學繼續深造,通過各種途徑獲得高等教育的居民占全國人口總數的38.6%。顯然,俄羅斯的高等教育已經實現了從培養精英到為社會提供專業技術型人才的轉變。
供大于求:俄羅斯教育部官員認為,大學生的就業情況歸根到底還是取決于國家的宏觀經濟形勢。俄羅斯經濟近年來出現了較為強勁的發展勢頭,社會為大學畢業生提供的就業機會也越來越多,但總體上大學生就業市場依然是供大于求。
專業行情:目前俄羅斯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同學校知名度、所學專業等諸多因素相關。統計表明,目前冶金和法律兩個專業在市場上最走俏,社會對通信和交通方面的人才需求量在急劇上升。相比之下,藝術、體育、經濟專業的畢業生的就業安置較為困難,很多人不得不到其他行業尋找工作。專家們認為,年輕人大學畢業后未能就業主要是因為他們對工作的期望值過高。如果將高薪、體面、有發展前途作為擇業的標準,是很難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的。
瑞典:與市場共舞
調整舞步:近兩年來,瑞典經濟受到歐美各國經濟衰退的影響,經濟增長乏力,失業率已從2001年時的3.6%升為現在的4.8%,失業人數22萬多,以往號稱大學畢業生樂園的愛立信等大公司也紛紛調整、裁員。面對勞動力的“買方市場”,瑞典大學生不得不調整自己的就業預期,與市場共舞。
主動出擊:以前,一些著名院校,如瑞典皇家工學院、斯德哥爾摩商學院等,企業是上門求才,大學生們待價而沽。現在形勢變了,單位用人要反復挑揀,特別是一些大眾化專業,如市場營銷等,往往一個招聘崗位引起二三百人前來應聘,競爭異常激烈。為此,大學畢業生們不得不由被動等待為主動出擊,翻看招聘廣告,搜集有關公司的人力資源信息等。另外,許多大學在學生畢業前都提供半年實習期。每年夏天,由于瑞典人大量外出旅游、休假,為大學生提供了實習鍛煉的好機會。但如果他們急于找工作,就會利用這半年時間好好表現,實習期滿畢業后,雙方滿意企業就可能留人。
印度:還要靠自已
就業背景:印度發達的高等教育體系與相對遲緩的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脫節正在逐年拉大,整個社會正面臨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大學生就業壓力。近年來,在經濟不振、人才需求下降和高校畢業生逐年增多的壓力下,大學生就業越來越困難,過去行之有效的就業辦法已顯得無能為力。有材料表明,目前就全國而言,普通高校的畢業生能有10%的人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已經是高估,他們當中除了部分人決定考研究生繼續深造外,絕大多數人迫于生活壓力不得不調整心理預期,一些學生甚至放棄專長或屈就一些根本不需要高學歷的職位,使得社會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售貨員、大學生司機等人才浪費現象。
自謀出路:對于更多的學生而言,自謀出路可能是他們面臨的惟一選擇。家庭有產業的可以子承父業,部分女生還可以選擇嫁人去做全職主婦。就業困難也迫使新大學生在選擇專業的問題上更加謹慎,但是在究竟學哪一科將來比較容易就業的判斷上,全社會已經很難形成共識。
巴西:政府鋪路
初次就業計劃:工人出身的巴西總統盧拉執政以來,一直將擴大就業、解決貧困問題作為政府社會發展計劃中的頭等大事,視就業為公民的基本權利之一。在巴西最近推出的“初次就業計劃”中,重點支持就業市場中的弱勢群體,尤其是增加和改善青年人的就業。據統計,目前巴西城鎮居民的失業率達13%,失業人數為275萬,而且就業市場仍在進一步縮小。盧拉政府推出的“初次就業計劃”,旨在發揮社會各階層的作用,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一個促進青年就業網。
心態樂觀:馬努埃爾去年畢業于計算機程序專業,畢業后換了好幾次工作,他認為總有一天會找到稱心的工作。如今他如愿以償,在巴西利亞的交通管理局找到了工作,設計交通違章罰款與銀行聯網程序,且月薪達1300美元。而他的新婚妻子卻沒有這么幸運,大學新聞專業畢業后至今仍未找到工作。但她似乎并不為目前的處境擔憂,認為“面包會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