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可否認,韓國電影現在已經成為亞洲電影最重要的一分子,其國產電影占據全年總票房超過40%的份額,已經成為國產電影在該國票房占有率的世界排行的第三位。1999年由姜帝圭導演,韓石圭、宋康昊、金允珍、崔岷植主演的《生死諜變》成為韓國電影的一個分水嶺:在此之前國產電影在韓國抵擋不住好萊塢電影對市場洪水猛獸般的侵蝕,而《生死諜變》以245萬觀眾超過了美國大片《泰坦尼克號》在韓國的票房紀錄,直接引發了韓國人對國產電影的熱情和整個韓國電影業的重整旗鼓,成為韓國電影巨大發展的開端。
如今韓國電影的一派繁榮景象,不能僅僅歸之于韓國國民的愛國主義情懷。誠然,自從朝鮮戰爭結束以后這50年來,作為一個島國,韓國人身上具有島國人民所特有的堅韌不拔與強烈的愛國情操,但這并不等同于他們可以為每一部國產電影都掏錢買票進電影院。歸根結底,還是韓國的電影拍得好,正因為拍得好,所以觀眾才會進電影院看國產電影。
1985年韓國實施了一項法律,這項法律的目的是把影片攝制與影片進口分開。這項法律規定,進行這兩種活動中的任何一種,都必須分別向文化部登記。先前,只有每年至少攝制4部影片的、得到許可的制片商才可以進口外國影片。
然而由于在1987年1月又頒布了新的法律,外國人可以在韓國進行攝制影片業務,并且在這里銷售外國影片。這使得當地的影片攝制商和銷售商遇到激烈的競爭,使韓國電影業面臨一種嚴酷的現實,他們不得不設法通過技術和藝術的創新以及積累資本求得生存。
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韓國一直處于軍事獨裁統治之下,電影也沒有什么發展。1990年以后,韓國社會除了在政治上的變化,在其他方面也產生了不同層次的變革,尤其以文化藝術方面最為突出。韓國電影此時進入了高速發展期,好萊塢大片的引進,極大地刺激了電影市場,同時也刺激了韓國電影人的創作激情。
《生死諜變》被視為“帶動了韓國百年影業邁向新里程”,而對韓國電影業的發展起到不可估量的宏觀調控意義的,是Screen Quota(電影配額制),又叫做義務上映制度。這是韓國政府為保護本國電影所頒布的政府政令,強制規定韓國電影院每年每個廳都必須上映146天的本土電影;全國電視臺也必須播放一定時數比例的國產電影。韓國政府內部對此制度一直存有爭議,文化部堅持其配額比例,而經濟部要求取消或者降低比例。金大中當年在競選綱領中曾明確表示: “電影配額制將持續到韓國電影在市場上的占有率達到40%”,盡管現在國產電影在市場上的占有率已經達到40%,但電影配額制度仍然維持既定比例。
電影配額制度的維持,有人認為與現在的韓國文化部部長、曾經執導過《薄荷糖》、《綠洲》的導演李滄東有關,其實不然。維持這一制度,不只是一兩個人的功勞,而是所有韓國電影人共同努力的結果。這項頒布于20世紀70年代的制度,在1999年時曾經差點廢止。當時為了抗議韓國開放外國電影配額,韓國電影人曾發起大規模的示威游行,不少男性影人甚至剃光頭在漢城國廳、光華門等地靜坐抗議。因為剃光頭在韓國是極強烈的抗議形式,而此活動又由全韓國影人集體參加,所以被世界輿論高度關注。韓國政府在極大壓力下,決定繼續電影配額制度,令韓國導演士氣大振,成為韓國電影在20世紀末大發展的一個契機。
20世紀90年代以后,韓國電影最大的變化是類型電影的多樣化。1995年,由于韓國社會的不穩定對電影界造成了很大影響,同時錄像帶市場的急劇擴大,讓觀眾日漸遠離電影院。在這種壓力之下,為了吸引觀眾,韓國電影類型出現了多元化格局,同時女性電影十分活躍,新人導演大量涌現。因此,1995年可以說是韓國電影多元化的開端。與此前韓片的主流——通俗言情片、不成熟的動作片和低級的色情片——相比,出現了社會題材、歷史題材、言情片、動作片、懸念片等很多類型電影,這些電影被稱為“新電影”,“新電影浪潮”給韓國電影界帶來了活力。
此外,像現代、大宇、LG、三星等大財團對于電影業的投資,為韓國電影人提供了較為充裕的資金,這是外力;而內力則是,目前所活躍的韓國新一代年輕導演,大都來自電影學院,或者都有著留學歐洲特別是法國電影學院(甚至有的還是留學于中國)的背景,他們對于電影的觀念體現在重視人生的價值與對電影技術的迷戀。他們的作品將傳統的東方文化、儒家思想氣質與現代西方的思潮、技術做到了完美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