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片名:THE BEST OF PLAY BACH (玩盡巴赫)
演奏:賈克·魯西耶爵士三重奏
編號:TELARC SACD-63590
賈克·魯西耶(Jacques Loussier )1934年10月出生于法國西北方的一個小鎮昂熱。10歲時正式接觸音樂,開始學習鋼琴。16歲時,他進入法國國家音樂學院深造,在作曲及鋼琴技巧方面都有很不錯的成績。雖然接受正統的古典音樂洗禮,但是賈克·魯西耶對爵士音樂的興趣卻非常濃厚。1959年的秋天,他參加朋友的聚會,一時興起半真半假的以爵士樂風格彈奏了一曲巴赫的《前奏曲與賦格》,沒想受到朋友們的熱烈歡迎,讓他由此產生了一個突破性的想法:把他喜愛的作曲家巴赫的所有作品,以爵士音樂的方式,重新介紹給喜愛音樂的人們。于是他組成了賈克·魯西耶爵士三重奏,開始將巴赫的音樂重新編曲,并在各種場合中演出。甚至,登上了英國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的舞臺。
在厭倦了到各地巡回演出之后,1978年賈克·魯西耶爵士三重奏樂隊宣布解散,不過,1985年巴赫誕辰三百周年紀念,他在眾人的勸說下,又決定重新組建樂隊,為此他邀請了打擊樂手Andre Arpino和貝司手Vincent Charbonnier加入演出,三人的攜手合作使得他們的聲望和唱片銷售量再次攀上了另一個巔峰。
美國TELARC最近再次將上世紀90年代該樂隊錄制的一系列巴赫音樂的錄音重新整理,挑出精華,并重新混音,推出SACD版本。事實上,當年賈克·魯西耶三重奏的唱片錄音效果之杰出就在發燒友中有口皆碑的,制成SACD后,效果當然更上一層樓。鋼琴的聲音除了更加通透之外,泛音更是多出一層;鼓聲的實體感更加強烈,貝司的彈性更加飽滿。如果您以前有CD的版本,聽過SACD版本,我建議您把原來CD送人吧,因為兩者的差距實在相當明顯,比較已經不具任何意義。

片名:舒曼:交響練習曲、幻想曲、阿拉伯風格曲等
演奏:米哈伊爾·普列特涅夫
編號:DG 474 813-2
普列特涅夫是音樂界的一個全才。往往有很多所謂的“全才”,恰恰在各個方面都不能算是精通,但普列特涅夫絕對是例外。他以鋼琴聞名,然后轉向指揮,一邊還兼彈鋼琴,當然,主要精力還是在指揮上。近年來,他又重新鉆研起這黑白鍵盤來,逐漸遠離了指揮的行當。
普列特涅夫演奏的作品范圍很廣,他不似自己的前輩里赫特一樣以俄羅斯音樂家的作品作為自己的招牌武器,從肖邦到格里格,從舒曼到柴可夫斯基,普列特涅夫的演繹都是經典版本。他的演奏一如他的外表一樣冷峻,但指法極為細膩,毫不做作,順其自然。他的音樂不是一條細長的旋律線,而是善用踏板營造出管弦樂般的音色及立體感。他的觸鍵堅實,琴音透明清晰,左、右手分別能彈出兩種截然不同的音樂。所以當他彈奏炫技作品時,經常讓人產生“到底有幾只手?”的錯覺。最近DG為他出版的這張舒曼的鋼琴曲專輯,讓人再度領略了他那凝練、高超的演奏神采。
《交響練習曲》乃舒曼時代鋼琴技巧最高超、艱深的作品,而且氣勢輝煌,具有交響樂的效果。普列特涅夫的演繹力度和速度,以及鋼琴的音色都把握得很合適,情感的質量、強度以及由此引發的一瀉千里的豐富樂思,似乎突破了法則的約束,顯得熠熠生輝。《C大調幻想曲》和《阿拉伯風格曲》可謂舒曼最成熟的鋼琴作品。前者意境濃密,充滿五彩繽紛的音符;后者旋律流暢、奔放,節奏極具躍動感。普列特涅夫的演繹同樣賞心悅目,音響華麗,鋼琴顆粒頗具珠光寶氣。

片名:Kiri A Portrait (基莉的肖像)
演唱:基莉·迪·卡娜娃
編號:DECCA 475 459-2(2CD)
新西蘭女高音基莉·迪·卡娜娃是筆者最最鐘愛的一位女高音歌唱家。她有大洋州當地土著毛利族的血統,也是愛爾蘭作曲家阿瑟·沙利文的后裔。她那輕盈、圓熟、豐滿而自然的嗓音,以及動人的舞臺形象,使她被公認是莫扎特歌劇的首選演唱者。筆者至今都沒有聽到,還有誰飾演的《費加羅婚禮》中的阿爾瑪維瓦伯爵夫人能超過她的。
當然,卡娜娃飾演的其他風格的角色也相當的杰出,如威爾弟的《茶花女》中的維奧莉塔、《西蒙·博卡涅拉》中的阿美麗亞、《卡門》中的米開拉、《藝術家生涯》中的咪咪、約翰·施特勞斯輕歌劇《蝙蝠》中的路莎林德以及理查·施特勞斯的《玫瑰騎士》中的瑪夏琳等,都證明了她是繼瓊·薩瑟蘭之后,這個時代最偉大的一位女高音歌唱家。
卡娜娃聲音的最大特點是歌聲仿佛隱藏在一片迷霧之中,就像天外來音,徐徐地向人間飄蕩過來。這種特殊的音色使她不僅能演唱歌劇,更非常適合演唱宗教作品。值得一提的是,她對現代音樂劇也甚感興趣,不僅和卡雷拉斯合作灌錄過伯恩斯坦的《西城故事》,還經常演唱韋伯的舞臺劇歌曲。
這張DECCA新近發行的雙張裝精選唱片,收錄了卡娜娃歌唱生涯中許多重要錄音的精彩曲目33首,其中包括他和指揮家索爾弟爵士和科林·戴維斯爵士合作錄制的大量歌劇選段。對于喜歡卡娜娃的聽眾而言,絕對是值得珍藏的珍品。

片名:勃拉姆斯:鋼琴四重奏op.25,舒曼:幻想小品op.88
演奏:阿格麗希/克萊瑪/貝許米特/麥斯基
編號:DG 463 700-2
這是一張室內樂唱片。但聽起來感覺和普通的室內樂完全不一樣。四位演奏家都是當今樂壇的頂尖大牌;尤其在獨奏領域都堪稱是天王巨星級的人物,招牌般的個人風格實在太濃厚,因此,聽起來他們與其說是在合奏,還不如說在“競奏”更為準確一些。
整體而言,阿格麗希在營造鋼琴音色和層次感方面,功力沒有退步,發飆般的狂涓中,依然能從音樂的轉換間聽見她詮釋的用心。她和克萊瑪、麥斯基曾經有過多次的合作,外放而激烈的演奏中,顯然已經尋得與他人平衡的訣竅。這次再加上中提琴家貝許米特,演奏勃拉姆斯和舒曼的德奧派作品,一貫的“張牙舞爪”式演奏有所收斂。
勃拉姆斯的鋼琴四重奏op.25本來結構比較嚴謹,而后一首舒曼的幻想小品顯然更適合四位大師的發揮,聽起來比較像在一起輕松地玩音樂。四個人在你拉我扯之間,音樂的彈性速度和強弱音的多重變化呈現戲劇性的沖擊,整幅音樂畫面彌漫著風情萬種的魅惑力。
錄音方面,這張唱片可說是近年難得一見的室內樂錄音極品。四件樂器的聲像比例正確,形體清晰,干凈的背景和較近麥克風擺放,使得樂器的細節豐富。錄音現場的殘響適中,但動態幅度相當驚人,整體效果有上世紀70年代前DG錄音的濃厚影子。在一套聲音平衡,頻響寬廣的系統中聆聽此碟,那份音響美感絕對是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