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烏鎮(zhèn)坐落于浙江和江蘇的兩省交界處,而我從小就長在一個離烏鎮(zhèn)很近的地方,記得小時候去外婆家總要到那里去轉(zhuǎn)船,穿過一條長長的青石板路,再走過一座拱形石橋,老遠便能望見船停靠在烏鎮(zhèn)絲廠大門口的碼頭上了。那是一條小小的木船,外觀被漆成墨綠色,窗口的邊框是黃顏色的,行駛中一幅幅美麗的鄉(xiāng)間風(fēng)景從窗口不斷晃過,滿載著我童年的歡樂和向往,至今仍在我記憶深處晃晃悠悠。
孩提時就知道烏鎮(zhèn)有一個大文豪茅盾很有名氣,他的故居早在1980年代初就被辟為旅游景點,但因為那時候旅游尚未如現(xiàn)在這般景氣,所以茅盾故居一直是默默無聞的靜默在那條清冷的小街上,只有每逢周末方才能看到兩三輛旅游大巴載著些許游客匆匆而來又悄悄離去。
古鎮(zhèn)有很多老街,幽長的深巷門戶林立,但是很少有人家居住,年輕人早已搬出去了,偶爾開著一兩扇木門,探頭進去看到的是和巷子一樣古老的布滿皺紋的臉,一臉慈祥的笑容讓人感覺到是一種古樸和暖意。這些枕河人家不知已被多少文人墨客用或精致典雅或簡單樸素抑或是詩一般的文字描繪過了。黃昏時候夕陽下的暮景,那種遠離塵世喧囂的寧靜,成了多少攝影愛好者的靈感之源;小巷深處氤氳的酒味,還有那敞開的大鐵鍋里被煮得咕嚕咕嚕的紅燒羊肉的香味深深淺淺的彌漫了整條巷子。
從巷子一路走去,迎面而來是一種寧靜的沉穩(wěn),沒有華麗的顏色,也沒有故作的矯情,千年的時光已經(jīng)把古鎮(zhèn)雕琢得大氣而寵辱不驚,既能冷靜面對千載的清冷,也能無視于今日的繁華。時間在這里停滯了,那些斑駁的老墻;那些雕花的門扇;那些三面有窗,憑窗可觀市河風(fēng)光,午夜夢回,聽底下水聲潺潺的水閣;那些古老的河埠頭,無不滲透著水鄉(xiāng)悠悠的韻味。

踩著千年的石板路置身于幽深的小巷,每當(dāng)煙雨蒙蒙的季節(jié),纏綿的雨絲從巷子上空的一線天斜掛下來,撐著雨傘漫步雨中不禁會想起戴望舒筆下那個丁香一樣的姑娘,裊裊婷婷的身影和著白墻黑瓦、小橋流水、木式結(jié)構(gòu)的老屋,相映成一幅淡雅的水墨畫,這是春天的烏鎮(zhèn);而到了夏天,在老人納涼的蒲扇里烏鎮(zhèn)則被搖成了另一番風(fēng)景,他們把原先似開非開的木板門敞開了,以前緊閉的雕花窗扇也被撐了起來,老人們或是坐在門口的竹椅上,或是倚在窗口,隔著小巷面對面的拉家常,一幅寧靜、與世無爭的畫面。臨河一面的窗也被打開了,夏日傍晚,涼爽的晚風(fēng)從小巷盡頭悠悠而來,劃過屋檐,穿透老屋,順著河面漾起漣漪。
小鎮(zhèn)千年的歷史既有名人文化的悠遠,又有著飲食文化的典故。姑嫂餅是小鎮(zhèn)特有的一大名點。姑嫂餅,約一元錢硬幣直徑大小,厚薄大約半公分,每5個用一張印花拖蠟的包裝紙裹起來卷成筒狀,零賣8至10元錢一斤。主要材料有小麥粉、碾碎的芝麻,糖,鹽等,顏色呈褐色,松軟細膩,甜中帶咸,入口即化。尚未剝開包裝紙,淡淡的芝麻清香已經(jīng)飄了出來,是適合老人孩子的一道糕點,也是逢年過節(jié)饋贈親朋好友的傳統(tǒng)禮品。
紅燒羊肉也是烏鎮(zhèn)頗有名氣的一大特產(chǎn)。隆冬時節(jié),霜白鋪地,早起的店家已經(jīng)在街邊開始生爐子燒羊肉了。爐子是那種廢棄的大油筒特制的,把蓋子去掉后內(nèi)壁抹上厚厚的爛泥,再在桶的底部開一風(fēng)口,爐子就做成了。鍋是很大的黑色的鐵鍋,已經(jīng)被斬得大小均勻的羊肉用秋收后的稻草一塊塊細心的扎起來再依次放進鐵鍋碼好, 水放至沒過羊肉,柴一定要用鄉(xiāng)下已經(jīng)枯死的桑樹,用斧子劈成一長條一長條的,剖面上的木質(zhì)層還泛著原木的淡黃色,烈火中散發(fā)出桑樹特有的清香。待湯水開始沸騰了,撇沫,加料酒、香料、冰糖,再加蔥姜包和濃濃的紅醬油。為去除羊肉特有的膻味,還得放進整個的大蘿卜和甘蔗梢同煮,據(jù)說很有特效。煮的過程中不用鍋蓋,上面放一竹制的蒸架然后找重物壓著,文火慢慢地?zé)踔髱讉€小時,至天色微亮,路上行人匆匆時,羊肉已經(jīng)開始飄香了。

薰豆茶,那特有的清香總讓人懷念起慈祥的外婆,想起老人坐在屋檐下耐心地把青豆一顆顆剝出來用鹽水煮熟了,撈出來瀝干后用炭火慢慢烘干,直到搖動青豆能發(fā)出嘩啦啦的響聲為止。那時候每次過年去外婆家做客,總能看到外婆從床底下的一個甕里拿出大包用沙布口袋裝起來的烘青豆,撈出些許放入小碗,再放入秋天腌制好的糖桂花,胡蘿卜絲、炒熟的芝麻,沸水一沖一股淡淡的清香撲鼻而來,幾乎每一次都要喝到盡興為止。外婆對我們幾個是慷慨的,也許是因為覺得自幼把母親送人直到16年后才把歷盡磨難的女兒找回來而心藏內(nèi)疚之故,老人把對女兒的愛彌補在我們下一代身上了。我們曾經(jīng)是那么的年幼無知,在吃飽喝足準(zhǔn)備返家時還把剩余的青豆連著口袋都帶了回來。直到長大后才知道,青豆是需要用手一顆顆的剝出來,而這么一大袋的青豆老人需要剝上多少個晨昏,甚至于把指甲都剝出血來。而如今,外婆的墳上早已芳草萋萋了,薰豆茶也成了我內(nèi)心沉甸甸的回憶。
烏鎮(zhèn)美味的小吃還有很多,清明時節(jié),有青得可人的,讓人不忍下口的團子;有一種叫芽麥塌餅的點心,里面嵌有豆沙,兩面在油鍋里煎得焦香,入口軟軟糯糯的,叫人吃了還想吃;有水鄉(xiāng)鮮美的螺絲,用本地特產(chǎn)的甜辣醬大火里一炒,起鍋裝盆時撒上蔥花,吃得讓人有意猶未盡之感。 還有春天特有的綠色食品馬蘭春筍;夏天傍晚大街小巷上臭不可聞吃到嘴里卻噴香的油炸臭豆腐干;秋天新鮮特制的菊花茶,冬天農(nóng)家自制的米酒,在隆冬的雪夜里燙上一壺,幾個人圍在一起,喝紅了臉頰,喝暖了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