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色就是品牌,創建特色學校就是顯露辦學個性。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第32中學,在不斷推進教育改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更新辦學觀念,開拓辦學途徑,通過創新辦學模式,發展特長教育,培養特色人才,使學校教學質量、社會聲譽不斷提高,多次受到教育部、省、市各級領導的充分肯定和社會各界的高度贊揚。
特色教育顯優勢
始建于1963年的哈爾濱市第32中學,曾經一度充滿驕傲和輝煌。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隨著教育制度改革,資源分化與重組,逐漸失去競爭力,陷入發展低谷。
1995年,陳永泰校長帶領全校教職工分析現狀、研究問題、統一思想,在市、區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利用與哈爾濱師范大學毗鄰的地理優勢,與哈師大藝術學院、體育學院聯合辦學,以藝術特長班為突破口,全方位改革辦學模式。
創新出業績,改革見成效。幾年間,32中特長教育出現跨越式發展。1998年,被省教委評為“省培養優秀藝術體育后備人才重點校”。學生人數由8年前的11個班、不足400人發展為現在34個班、2000余名學生,特長班升學率多年達到100%。自1998年至今,學校為高等院校輸送藝術體育特長學生780余人。其中有百余人考取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德國皇家美院、日本國立女子大學、匈牙利李斯特音樂學院、奧地利舒伯特音樂學院、奧地利維也納音樂學院等國家重點高等院校。
全面發展育英才
2003年,以劉麗君為校長的新一屆領導班子成立了。為了鞏固和發展特長教育的成果,使學校取得長足發展,32中全體教職員工以創建省級示范性高中為動力,創新德育工作,深化課程改革,提升教育理念,開展校本培訓,升華辦學特色,為全力打造教育品牌、為特色教育的持續發展開創了新局面。
首先,構建了學校德育自主教育體系的框架。劉校長說,德育就是“育心”,而“育心”貴在“感應”與“共鳴”,沒有時代感,沒有針對性,就沒有“感應”與“共鳴”。他們以課堂為主渠道,培養了學生自主教育能力;他們從教學常規入手,培養了學生自我評價能力;他們以德育實踐活動為載體,培養了學生自主管理能力。
其次,確立現代教學理念,以學習領會新課程為突破口,以新課程改革為核心,以加強校本培訓為重點,以優化課堂教學過程與方法和研究性學習為切入點,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他們抓住校本課程和綜合實踐性課程的開發及教學常規管理,努力實現“教學堂堂有目標,學生課課有收益”的教學理想,力求在教學第一環節上,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創新意識和主導作用。他們加強科研工作,實現“教育研究觀念現代化、教育研究體系科學化、教育研究價值取向應用化”的科研工作目標。他們以人為本,開拓創新,重視校本培訓,加強兩支隊伍建設,即求真務實、團結協作、銳意進取的干部隊伍和德業相傳、青藍共輝的教師隊伍,為學校可持續發展積蓄了后勁。
創新鑄造輝煌
教育改革的成功使32中獲得了社會各界的認可,獲得了全國創新學習實驗研究先進學校,國家“九五”整體構建學校德育體系先進學校,全國校園環境文化建設先進單位,東北三省美育科研科普工作先進單位,省、市級文明單位,哈爾濱市教育系統先進集體標兵等多項榮譽稱號。
面對榮譽,32中人沒有停步,而是立足現實,放眼未來。在辦成東北優秀特色學校基礎上,正向全國知名的特色學校邁進,為爭創省級示范性高中,為在特長教育的廣闊天地中取得更大的進步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