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歲的吳小姐最近染上了一種怪病——經常無緣無故地惡心、嘔吐,幾乎每天晚上都做噩夢,睡不好。去醫院做了相關檢查,什么鋇餐、B超、心電圖……統統查遍了,還是找不到原因,吳小姐有些焦急。朋友提醒說,可以去看看心理醫生,或許能找到根源。起初她還不大愿意,覺得很沒面子,但在朋友的一再堅持下,才踏進了心理科的大門。
通過一番深入的交談,大夫終于發現了吳小姐的病根——禍首就是現代化各種傳播信息的工具,諸如網絡、電話、手機、廣播、電視等。此病名為“信息焦慮癥”。讀到這里,您可能會疑惑不解:這些可是信息社會賴以存在的基礎啊,怎么就成了病原了呢?別急,來看看吳小姐日常的工作、生活吧。
被信息包圍的日子
每天早晨7點,鬧鐘準時響起,吳小姐會一下子從床上爬起來,一只手揉著惺忪的睡眼,另一只手馬上打開收音機。《早新聞》是她每天必聽的節目,只要一天不聽就會覺得渾身不舒服。很多消息明明前一天晚上在電視里已經看過了,但還是要聽,就算是重復也照聽不誤。有時,她覺得自己要聽的根本不是新聞的內容而是聲音,只要有聲音,她心理就覺得踏實、安慰,反之則煩躁不安。
出門之后,必然要在報亭里買上一份報紙。這時她的注意力就不在新聞上了,她關心的是娛樂花絮。倒不是對此有什么特別的興趣,只是為了和單位里幾個女同事聊天時有足夠的談資,那些演藝明星的軼事趣聞可是她們津津樂道的。為了能和她們攀談得上,只得不停地接收這方面的信息。別人在聊天的時候,她要是插不上話,會覺得非常焦躁,感到自己好像被這個集體拋棄了。
進了辦公室之后,MSN和QQ是一定要打開的,否則就覺得和所有人的聯系都切斷了。盡管大多談的都是天氣、飲食之類,盡管有些無聊,但這讓她覺得心里舒坦。在工作的間隙,也必定是從“搜狐”看到“雅虎”,不管里面有多少重復的內容。她覺得腦子就像一個無底洞,一定要有東西往里裝,否則就感到空虛。
下班回家后,也一定要把晚報瀏覽一遍后才去吃飯。一天折騰下來,有些新聞幾乎都能背出來了。這還不算完,電視新聞是少不了要看的。就算是睡覺前,也得和朋友發上幾條短消息,只有這樣才能入睡。有一次,她的手機出了故障,沒能和朋友發消息,居然把她搞得一晚上沒睡好。
吳小姐每天都是這樣度過的,雖然她也覺得沒有必要,但就是無法控制自己,時間一長,一系列軀體化的癥狀就出來了。像她這樣還算是比較輕的,有些女性甚至出現月經不調和閉經。
自我調適才是康復的關鍵
所謂\"信息焦慮綜合征\",又叫\"知識焦慮綜合征\"。在信息爆炸時代,人們對信息的吸收是成平方數增長的,但人類的思維模式還沒有很好地調整到可以接受如此大量信息的階段,由此就會造成一系列的自我強迫和緊張,非常接近精神病學中的焦慮和強迫癥狀。該疾病的表現多種多樣,一般體現在對信息的過度依賴上,無論信息對自己是否有用,患者都會無條件地甚至帶有強迫性地去接受。過量地吸收信息,并非是一個主動意識,在大多數情況下,是一個被動的行為。從日常生活上看,每天連續看電視、聽廣播的人和每天都泡在圖書館或上網查閱資料的人,都很容易引發焦慮。從職業來講,記者、廣告員、信息員、網站管理員、重癥監護病房的護士等都是該癥的高發人群。
當你出現類似的癥狀時,千萬不能采取“堵”的方法,而是應該逐漸減少接受信息的量。首先要理性地思考一下,自己到底需要哪些方面的信息,然后列出一張表,對照自己的行為,堅決摒棄哪些對自己工作、學習毫無用處的垃圾信息。在廣播、電視、報紙以及網絡中最多選擇兩種,不要面面俱到,這樣就可顯著減少重復信息的接收。在上班的時候就認真地工作,把MSN和QQ都關上。可能開始幾天比較難,但在心里應對自己說:“努力工作!別三心二意!”等你真正投入工作中的時候,就會將之一一拋諸腦后的。在此基礎上,注意鍛煉和休息。相信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您一定可以擺脫信息焦慮癥的糾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