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演:亞力克斯·普洛亞
編劇:杰夫·溫塔
主演:威爾·史密斯、布麗姬·穆娜
詹姆斯·克倫威爾、布魯斯·格林納達
類型:動作/科幻
級別:未定
出品:20世紀福克斯
映期:2004年7月16日
如果你不知道科幻小說三巨頭之一阿西莫夫為何人,沒看過他劃時代的短篇系列《我,機器人》,沒關系;
在不知道第一條的情況下,你更搞不懂什么是“機器人三定律”,沒關系;
在第一條和第二條讓你覺得無知的情況下,如果你還沒聽說過執導了[移魂都市]的澳大利亞怪才亞力克斯·普洛亞,也沒關系。
因為這是一部完全屬于科幻動作明星威爾·史密斯,他的酷動作、他的酷墨鏡,還有無數個與他廝殺,你從未見過的數碼機器人,它們怎么把我們美好的未來變為一場噩夢的電影。
2035,科技發達,機器人工具普及,設計機器人三定律的邁爾斯教授離奇被害,人和機器人到底誰才是真正的兇手……
■關于劇本的三個備忘錄
①[我,機器人]吸收了艾薩克·阿西莫夫(1920~1992)《我,機器人》系列中的九個故事的部分元素,以編劇杰夫·溫塔的原著《硬接線》(Hardwired)為基礎,合二為一改編而成。目前我們還不知道具體涉及九個故事中哪個或者阿西莫夫的其他故事,也許繼《我,機器人》之后出版的四個機器人故事的某個會成為本片的續集,這四個故事分別是《鋼窟》(The Caves of Steel,目前已經在籌劃中)、《赤裸的太陽》(The Naked Sun)、《機器人的黎明》(The Robots of Dawn)、《機器人和帝國》(Robots and Empire)。自從接手[我,機器人]的編劇工作后,杰夫的日程一下子繁忙起來,20世紀福克斯公司又將阿西莫夫的《基地》交由他操刀,改編成一個三部曲科幻系列。
②阿西莫夫《我,機器人》系列最大的貢獻莫過于提出了“機器人三大定律”:1、第一定律,機器人不得加害人類,而且在人類遇到危險時不可袖手旁觀;2、第二定律,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但不能違反第一定律;3、第三定律,機器人應當保護自身的安全,但不能違背第一、第二定律。從披露的角色定位和故事情節來看,電影[我,機器人]其實更接近阿西莫夫1949年的短篇小說《地球母親》(Mother Earth)和《鋼窟》,這兩個故事描寫了“三周戰爭”(Three Week War)一千多年后,一個著名的機器人專家和一個脫離地球的宇航員被害,偵探伊利加·貝利接手調查該命案的故事。
③在今天已經很難發現好的科幻故事來拍成電影,當前最流行的莫過于改編菲利普·K·迪克的小說。杰夫·溫塔的劇本本身是一個混合體,后來還經過了希拉里·塞茨的改編,亞基瓦·高斯曼又添加了新東西,才最終形成一個較統一的故事。創作科幻作品并不容易,尤其是原始材料還很復雜。令人感到欣慰的是經過多番改造,[我,機器人]既不張揚(譬如[駭客帝國]的續集),也不笨拙(譬如[記憶裂痕]);既不會故弄玄虛,也不會浪費唇舌。當然,這種簡單純粹也不會傷及故事。用簡單的方式講述復雜的故事豈不是更有挑戰性?
■關于電腦特效全明星組合
對于澳大利亞導演亞力克斯·普洛亞來說,電影的真實性勝于單純的幻想,“我希望這部電影出自人類的觀點,我們努力讓設計適應今天的工業模式,因為最重要的是讓它看起來可信”。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普洛亞集合了一個電腦特效的全明星組合,實現機器人模型、場景設計和數字虛擬形象的完美結合,他們一起拍攝了近1000個特效鏡頭:他們包括設計師帕特里克·塔托波羅斯([移魂都市]、[獨立日])、視效超級高手約翰·波頓([黑超特警組]、[終結者2:審判日])、奧斯卡得主視效超級高手約翰·尼爾森([駭客帝國:重裝]、[駭客帝國:革命])。每一個出現機器人的場景必須通過4種不同的方式拍攝,其中包括在片場用真人演員表演,再利用動態捕捉系統把表演傳輸到計算機中,然后用電腦制作出來的機器人進行動作和表情的合成,一如[指環王]系列中對“咕嚕”的處理。他們還首次運用了EncodaCam技術,盡管這項技術還處在萌芽階段,但它仍然為普洛亞解決了許多難題。他們可以利用EncodaCam技術在電腦中虛擬場景,再將場景和綠幕前拍攝的真人表演結合。同時這項技術也能解決復雜的鏡頭,它可以輕而易舉地實現幾千個機器人的追逐場面,而且造價不會再那么昂貴。普洛亞深深感嘆今天電腦的發展:“在50年代的科幻片中,電腦不過是一些交替或回旋閃著光的方盒子。隨著技術的進步,它變得越來越小巧實用、美觀流暢。如果再發展下去,將它嵌入墻中或皮膚下也未嘗不可能。我們離這一天不遠啦。”

關于[我,機器人]與《我,機器人》的期待和爭論
在國外曾經發生一件趣事,有人錯把[我,機器人]當成[駭客帝國]三部曲的前傳。如果這個人稍微關注一下科幻小說的話,也不會發生這樣的糗事。[我,機器人]提及了機器人三大定論,卻又講了一個機器人弒主的故事,所以科幻小說迷不必奇怪電影版與小說失之千里。好萊塢多年來已經養成了這種習慣,他們改編后拍攝的電影有時會帶來驚喜(譬如改編菲利普·K·迪克的《機器人也會夢見電子羊嗎?》的[銀翼殺手]),有時也會讓人罵娘(譬如凱文·科斯特納的[郵差]),不幸的是大多數時候結果都很令人失望。那電影到底應不應該忠于原著?
反方:總和原著對比煩不煩
書是書,電影是電影,你不能總要求電影忠于原著。理由是一部電影取書的名字卻創造全新的故事,誰也不會料到它選擇“忠與不忠”才能成其美事。[弗蘭肯斯坦]沒有忠于原著,但書和電影照樣交相輝映。庫布里克的[閃靈]也跟史蒂芬·金的小說完全是兩碼事,但兩者也同樣經典。同時好萊塢也意識到爛書也能拍出好電影,[沉默的羔羊]就是最好的例子。折中的辦法也許是,如果你是原著的擁躉,請不要看電影,免得失望;同理,看過電影也最好不看原著,免得驚詫。
正方:我和機器人的樂與悲
公正地來講,《我,機器人》不適合拍成電影。阿西莫夫的故事是建構于知識之上的片斷,而不適于主打驚險故事和角色故事的好萊塢大片,但理智往往也在好萊塢行不通。[我,機器人],下一部風格超越實質的特效片?否則還會有什么新東西?現在我們只能祈求拍過[移魂都市]的亞力克斯·普洛亞,用事實來證明好萊塢再一次和理智“手拉手”。
影迷樂觀看法:
①威爾·史密斯將會推動該科幻小說的發售。
②這部動作片所能表達的的元素也許不會超越原著,也許會。至少我們有希望會獲得這些機器人發飆的合理解釋,因為片中有人曾說過“我的機器人不會殺人”。
③至少片頭不會有“艾薩克·阿西莫夫的XXX”。
④這部電影贏得頭彩,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也會因此沾光而全線飄紅,再也沒有理由阻撓它拍攝了吧。
影迷悲觀看法:
①機器人在身體條件方面遠遠比人類優秀,像我們這樣的“脆皮蛋”,除了用機器,根本不能和機器人搏斗。
②它是一部動作片吧?阿西莫夫的主人公從來傾向于用理性思維解決問題,而非沖動的暴力,你看看那預告片打得不可開交的樣子。
③它是威爾·史密斯的動作片,據說改編自阿西莫夫的經典作品。郁悶……
④官方網站甚至都不提阿西莫夫,因此有人不熟悉片名來歷,也不會把電影和書作聯系。更郁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