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熱浪,擁擠的人群車流,夾見的“神牛”伴隨著交警尖銳的警笛聲,這是尋常的孟買街頭,印度最繁華的一層肌膚。這個把歷史留在心底,在濃烈的殖民色彩久久不肯離開的國家,百姓平靜而貧窮,他們與物質的欲望擦肩而過,而貧窮得到更多人的贊頌與虔信。數以千位的神圣,六四平分的教別,使得宗教以主流的姿態滲入到政治,生活,以及飲食。
同樣是宗教之城,西藏沒有被更多提及他們的食品。那是充饑與抵抗高壓而生的物質。頂多是個物質的概念。而印度,有著舉世聞名的咖喱,獨特的肉汁與燉肉。因為宗教,他們的飲食概念里,素是一種修養的象征。越有地位與修養的人,他幾乎就是全素食者。明黃的模糊狀流質幾乎成為全球關于印度菜的夢境象征。但,真的只是如此簡單嗎?印度教里對神牛的推崇備至,而羊肉成為幾乎唯一可以接受的肉類;伊斯蘭教徒則以食牛肉為主,絕不吃豬肉;其他教團如拜火教、基督教等對肉類無所禁忌,佛家不殺生。更甚的如一些印度教連雞蛋也擋于掌外,因為蛋殼里還是生命。他們選擇豆類。錯綜復雜的菜譜,縱橫交錯的宗教,聚集在同一個地方,甚至同一張餐桌上,那該是多不可思議的事情!但印度做得到。
在印度里,菜式南北分派,北淡南濃。但從最北的克什米爾地區,到南方的喀拉拉邦,從東部的加爾各答,到西部的孟買,各地不同。北方因中東移民的關系,以烤為主,顯淡,但也不過是對比南方而言。而南印度菜則因氣候的因素,口味則較重,以炒為主,東南亞地區的印度菜大多指的是南印度。這里所說的菜式其實很多都是在異國,或正宗的印度皇宮菜式里才有區分。在真實的印度世界,印度菜并沒有清晰的定義與概括,如同他們的歷史。對于更多的市民,咖喱并非他們的主要調料,米飯也不過是一部分人生命的承載品。尋常小吃,餅與豆,才是此國遍地開花的民生入口食品。

印度的香料油畫
在印度的市場,到處可見大口袋的香料。這是被氛熏的世界。濃烈的色彩包攬到衣服與飲食里,印度的紗麗鮮艷奪目,而香料也是艷麗非常。印度身為香料發源地的印度,用各式辛香料做調味,洋蔥占有絕對主導的地位。印度咖喱是用它熬成的,菜是用它炒燴出的,肉類是用它浸泡的;辣椒也是咖喱的重要配料之一。印度人稱辣椒為\"紅色牛扒\",把辣味看得比其他調味更重要,有話熱+熱=涼快這樣的說法,也算是印度人對飲食的奇特想法之處了。另外常吃的調料有:生姜、大蒜、丁香、肉桂、姜黃、茴香、芫荽、阿魏、小豆蔻等等,這些無論是吃葷者,還是吃素者都會喜歡。外國人初聞到咖哩的味道和看到它的顏色,很不習慣,有些人甚至還會嘔吐。不過,久而久之,如榴蓮,待習慣后就會上癮。配制得當的咖哩,鮮美可口,辣味也恰到好處。而香料本身也有不同的藥用功效,其中姜黃色素這種物質能夠有效地減緩細胞老化的速度,以及神經系統技能弱化的速度。在香料配搭里,也是常見用的。

印度的皇室遺作
對于游客來說,印度最著名的傳統菜色起源于印度皇室。燉肉、醬料和米飯分別是三種不同烹調風格的基礎。但皇室食品畢竟只能在專門餐館和大酒店吃得上,老百姓對它也并不“感冒”。在當地,很多受追捧的印度菜都是很家常的,例如用未發酵的燕麥面包,涂上以煤火煮上整整一夜而成的青芥末,如此簡單的冬天小吃,無論是農夫還是城市人都把它視為至愛。而在南部城市,地道的脆薄餅和蒸米糕都很出名。至于在沿海的一些地區,除了有螃蟹、龍蝦、虎蝦和貝類等海鮮餐外,清香的椰子也是最常用的食材。
泥爐碳火烹調法是印度特有的烹飪方式。它對時間的掌握非常講究。他們用被稱為TANDOOR的大烤爐,當爐溫達到600攝氏度后,烹飪相差一兩分鐘,甚至一兩秒鐘,都影響著烹飪的成敗。而用這種方法烹飪的肉是不用油的,吃的時候再蘸上酸奶酪。當食物還沒上桌,那吱吱作響的碳火聲,還有悠悠飄出的香味,都已經令你食指大動。
印度功夫茶
在很多地方都喝過印度的拉茶,就是師傅用印度紅茶加上三花脂肪奶混合在一個壺里,然后懸空倒到另一個壺中,如此數次,而拉的長度也越見增加。茶與脂肪奶在過程中充分結合,而出來的奶茶濃而香,如稀粥,很是味道。但在印度國內,這樣的做法未免有點做秀之舉,他們大多喝紅茶,也不過是把茶葉放入銅制或鋁制的壺里煮沸,再加入適量牛奶和白糖,做成奶茶。這樣既發揮了茶葉\"止渴\"、\"化痰\"等功能,又充分利用了當地奶多、糖多的特點。不像中國喜歡青澀的茶香,印度茶富有營養,有些人不吃早點,也要喝上一兩杯奶茶。
印度人的茶道不在于過程,而在于心態。平日的聚會,茶便是個地。就算那個鼎沸的印度的火車站,你最能聽到的是\"賈艾,賈艾\"(即茶、茶)。賣茶人中有五六十歲的老人,有二三十歲的青年,也有不少是十歲左右的兒童。他們一手提著大茶壺(如同中國燒水用的水壺),另一只手拿著一些空杯。這些杯子大多用泥土制的,土色很濃。若有誰買茶,賣茶人就把茶水倒入這種杯中,買茶人喝完茶后便把杯子扔在地上。車站除賣茶者外,自然也有賣其他飲料的,但是以賣茶者為最多。
在印度吃飯,最特別還是手抓飯。而且必須是右手。在印度人的心里,左手是污穢之手,只能如廁所用,不是登大雅之堂的部位。而剩下唱獨角戲的右手就要擔負起抓,捏,揉,伴的責任。飯可以用手,連稀粥與湯菜亦可。另一些把手當初是輔助工具的刀叉筷子民族,對著這樣反樸歸真的做法目瞪口呆。同時,習慣了不作改變的印度人對著刀叉們也同時納悶。上帝當初造語言墻時,是否也考慮了手的功能差異呢?
在中國,很多印度餐廳都裝修得如同身處印度本身,你能在里面的窗花,銅制擺設和頭上的燈,感受那個在恒河里同樣灌注了五千年文化的古國風情。找一個陽光的下午,點一種名為PAPAD的小吃和叫做\"咖喱角\"的頭盤,TANDOOR烤來的主菜,甜品則要家鄉酸奶(DAHI),最后還要要一杯香料印度茶(MASALACHAI),托著腮看廚房那個聽著印度音樂搖擺的廚師,那一刻你會想到誰?
那個下午,我想到在廚房里抽煙的張震,和在陽臺上看飛機的菲。
(鳴謝廣州自然門印度餐廳提供場地及菜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