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說太多理由,先看一組數字:浙江省GDP平均增幅連續五年高于國家平均水平5個百分點,保持13%左右的增長速度,2003年GDP總量居全國第四位,增幅居全國第三位;
浙江積聚了全國十分之一的存款額,財富仿佛在一夜之間流向了這里;
浙江全省88%的經濟增長貢獻和50%以上的財政收入來自于中小企業。
內源驅動
6月中旬,浙江中小企業局主任趙仁春向《新財經》介紹,浙江共有中小企業108萬戶,擁有1082萬人的員工隊伍,注冊資本、銷售總額等各項指標均居全國第一。
觀察人土說,浙江經濟不是“政府經濟”或“官方經濟”,而是“百姓經濟”,浙江經濟成就的基礎在于城鄉千萬人的創造力。
在浙江,私人企業數量龐大只是現象,現象反映的是該地區寬松的經營環境。民間資本和外資被同等看待,當地政府對于僅有幾千元資本的創業企業也多有支持,在稅收上給予同外資相同的優惠政策。
這些年,蘇南、上海和浙扛在競爭發展,但三地采取的發展思路各有不同。
蘇南主要發展鄉鎮企業,這些鄉鎮企業多是集體所有制,但承包給個人經營。上海主要吸引外資發展高科技和金融。浙江并沒有做什么大動作,也沒有什么大政策出臺,只是對私人企業“不聞不問”。事實證明這是很有效的方法,小企業發展非常迅速,大批的巨商涌現出來。活躍在國內的浙商如李書相、魯冠球等,都是在這種寬松的環境下發展起來的。
多年從事浙江經濟研究的浙江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史晉川告訴《新財經》,“浙江模式”本質上是一種“內源式”的市場解決模式,是由微觀主體所產生的自下而上的一種推動力來調節經濟活動,是一種自發自生的發展模式和白組織(self-organizing)模式。在其中,政府的作用雖然重要,但只起著促進、輔助、倡導、主持性的作用,而不是經濟管理作用,政府的經濟促進作用不同于經濟管理作用。
史晉川認為,政府的經濟促進作用主要體現在“維持一個公平、公開、公正的市場競爭秩序”,在市場失靈或競爭失靈時可采取與市場一致的過程政策,目的在于最低限度地介入經濟過程。這樸介入不在于扭曲經濟,而在于為市場競爭打通道路,并以此為限。
相比之下,“蘇南模式”及“廣東模式”則是典型的外源式經濟發展方式,有的是依靠政策性的招商引資促進經濟繁榮,有的是以對港澳等地區的貿易為支撐,其與浙江模式的主要區別在于,動力主要來自于企業的外部。
專業化產業區集群
史晉川把浙江經濟的發展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百萬供銷大軍十家庭作坊”的小工廠模式,第二個階段,“專業化產業區+專業化市場”模式——目前浙江正處于第二個階段的發展成熟期。
浙江的手工業和經商傳統,是專業化產業區的基礎。從現有數據,已經能夠看山專業化產業區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溫州143個鎮中,“一鎮一品,”產值超10億元的鎮30多個,經濟總量占全市60%以上;全市有制鞋企業5000多家,市場份額占全國20%以上;制筆企業150多家,占全國市場份額的1/3;打火機260多家,占世界市場70%;柳市鎮低壓電器企業1000多家,國內市場占有率1/3以上。
又如紹興,已成為全國產量最多、設備最先進、專業市場最大的化纖紡織產業集聚區。寧波鄞縣服裝企業660多家,從業人員4萬人。全國服裝企業8強中,鄞縣占1/4。
此外,大唐的襪業、蒼南金鄉的標牌包裝制作業、海寧的皮革服裝業、永康的五金業……這些產業區的業績均為同業矚目。
產業區內的企業是成群成組產生的。這些成組的企業有序地結成網絡,每個企業完成生產過程的一個或幾個環節,不斷使產品增佰,形成一個價值系統,整個鎮就是一個大工廠。
史晉川教授告訴《新財經》,在這些專業化產業區里面,有正式的各種合同,形成正式的經濟網絡,也有非正式的各種交易和交流活動,如洽談會、展銷會、論壇等,形成各種非正式的社會網絡。這種社會網絡和經濟網絡形成了地方創新網絡,是產業區競爭力的秘密武器。由于企業間相互的長期接觸,逐漸形成相互信任的人脈網絡,在日常的面對面交往中相互學習,促進了企業的高效成長。
浙江產業區的成功還在于,不斷設計、生產出紛繁多樣的新產品或開展新服務,并實現市場價值。其產品可能是傳統的,但工藝和營銷方式卻是先址的。創新不僅反映在設計方面,更多地反映在工藝過程方面。也就是不斷開發各種先進的技術,用來制造那些傳統地看來是低技術的產品。
浙江的企業家在這方面已經走在了前面。當地很多民營企業早巳采用了電子商務,在網上營銷其紐扣、打火機、鑰匙等產品。這種“低技術部門的高技術”創造了很強的競爭力。
OEM模式堪憂
有專家預言,在未來幾年內,中國內地將成為全球OEM(配套設備制造)基地,到2005年,中國將從全球的OEM市場上獲得1萬億~3萬億美元的業務。
在全球跨國生產體系的分工中,浙江商人以其低廉的成本、機敏的眼光、堅韌的性格和不怕吃苦的精神,成了就新一輪產業轉移的首選之地。OEM為浙江商人積聚了雄厚的財富,也為中舊民營經濟的發展提供了經典的示范。
但是,浙江中小企業的既往優勢還能維持多久?成本優勢將銳減甚至失去
浙江中小企業制造的產品之所以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占據世界市場相當大的比重,低成本是最主要的原因。在勞動力密集型行業,低成本就是企業和區域的核心競爭力。
在浙江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企業的土地使用成本很低,但對失地農民的保護不夠。一個巨大的現實是,隨著對勞工保護條款的加強和實施,企業將增加對工人工資、保險等的待遇,勢必造成成本的不斷提高,浙江企業以往的成本優勢將銳減甚至失去。
另外,資源和原材料成本的不斷上升,也對成本優勢提出了挑戰。據浙江省電力公司總經理莊虎卿透露,浙江的電有三分之一從華東購入,另有一部分從華中等地購入,往年外購電每度還不到0.3元,但是2004年每度可能會漲到0.45元,這對于資源貧乏的浙江省來說,其中小企業的發展將雪上加霜。
浙江中小企業OEM成本上升的結果是:企業或者將生產成本的提高轉嫁到產品價格上,這樣勢必會使得OEM的上游企業將制造基地轉移;或者通過擴大企業生產規模來攤薄單個產品的成本,但是擴大生產規模并非易事。
“訂單”環節的被動地位
作為單純的制造和生產基地,在世界制造業價值鏈體系中必然不會占據重要地位,因為這種制造和生產基地更多依賴于生產成本等比較優勢,其特征是“轉瞬即逝”——較短時間內就可能轉移到其他國家。
很多中小企業對于跨國采購商和貿易商過度依賴,成為了浙江OEM的另一個隱憂。
方正證券浙江上市公司研究中心負責人項惠強告訴《新財經》,就像跨國采購商總是不斷地在全球范圍內尋找更加合適的產品一樣,OEM企業也應該不斷地在世界各個地區、各個范圍內開拓自己的采購商和貿易商資源。在分散風險的同時,不同的資源可以帶給OEM企業更多信息,有助于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為了維護長期穩固的客戶關系,很多浙江中小企業都采取了與關鍵客戶合資、合股的方式。但是,與貿易商和中間商合資的同時,也限制了OEM企業開拓更多新的客源。浙江萬向集團以戰略投資者的身份反向收購美國UAI公司,這種“反向OEM模式”,即收購一家國外采購商然后為它做OEM,這不但為OEM企業提供了成熟先進的技術,而且在主流市場穩定了客戶關系及銷售渠道。觀察人土認為,是舉值得借鑒。
自主創新能力匱乏
浙江制造業還沒有走出模仿階段。
浙江制造業眼下面臨的最嚴峻的挑戰之一自由低級產品向高級產品的轉型,而絕大多數企業的自主創新開發能力比較匱乏。反映產品深加工程度和技術含量的工業增加值率,浙江的數字不僅遠遠低于美國、日本的水平,甚至在中國各地平均水平之下。
與此同時,缺乏創新能力使得“浙江制造”只有屈居國際垂直分工的末端,大量低層次的出口產品處于不利的國際貿易地位,只能分得國際市場最單薄的利潤份額,并且頻頻遭遇種種非關稅壁壘限制和反傾銷指控。
同樣是在國際化產業分工中,意大利和西班牙是歐洲高端品牌的工作車間,臺灣成為了跨國品牌的設計中心;印度憑借高素質、低價格的人才成為了美國硅谷IT企業服務外包基地。有人擔心,“中國浙江制造”正在成為“廉價品”和“中間產品”的代名詞。
借鑒國際及臺灣的發展模式,浙江企業應當盡快從勞動密集型、低附加值、低加工度的產業走出,利用高新技術去改造傳統行業,推動技術進步及產業的全面升級。
突圍之旅
光靠吃苦耐勞顯然已經不能保證企業的持續發展,浙江中小企業面臨產業突圍。浙江中小企業惟有主動實現制造業由價格競爭向設計、制造、營銷、服務、品牌等國際競爭的轉型,才能成功實現產業的突圍。這一切,已經開始。
向哪里拓展
一是向上游拓展,抓住稀缺資源。
有關部門2004年初的統計表明,一向以輕工業為主的浙江制造業,正在發生具有歷史意義的結構性變革:重化工業增長速度連續五年高于輕工業。
浙江省統計局不久前的公告顯示,2003年重工業產值近十多年來首次超過輕工業產值。一直以“輕小加、欠厚度”為主要特點的浙江制造,邁開了向上游資源拓展的步伐。
二是橫向拓展,實現產品關聯化和多元化。
這種拓展可以是溫州家具集團公司那樣的“相關產業企業之間的強強聯合”,也可以是“在原有核心業務的基礎上,向相關行業橫向延伸”。大唐鎮的安麗襪業集團采取的就是這種行業延伸模式。安麗原先的主要產品是運動襪,后來開發了絲襪產品,憑借原有的設備和技術,公司現在又將產品線延長到了無縫內衣等附加值更高的產品。同樣,一些溫州皮鞋廠商也開始拓展皮包、皮箱等其他相關產品。
產業升級
世界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使浙江產業結構有可能通過迅速消化、吸收和發展高科技產業,獲得高生產率,并改變傳統經濟模式,為浙江以高技術產業改造傳統產業、實現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縮小與發達國家在戰略性產業上的差眶提供了有利條件。
可以認為,把握信息經濟發展的契機,提引產業競爭力,充分發揮后發優勢,加快實現高技術的產業化,以信息化推動—工業化,是浙江產業結構升級和產業融合的良機。
創牌運動
浙江企業可以通過自創品牌的途徑實施品牌戰略。盡管艱難,浙江的不少企業還是開始丁它們創牌的歷程,尤其是在服裝、鞋類、小家電等行業,這種舉動已經為企業帶來了可觀的效益。
目前,有品牌的西服如莊吉、報喜鳥等,市場價格就比無品牌的高出千元左右。但是必須看到,浙江民企的創牌運動還停留在非常低端的水平,“明星代言+央視廣告”,幾乎成了最重要的創脾途徑。文化底蘊單薄,極大地影響了浙江自主品牌的含金量。
此外,通過購買高端品牌和成熟品牌,也是浙江民企品牌化道路的一個途徑。觀察人干建議,在目前國企改革和開發大東北的熱潮中,劉國企原有的知名度較高的品牌,浙商不妨“拿來就用”。現在有不少浙江民企已經開始了這種嘗試——由于牌照所限,浙商不得不用買殼的方式進入整乍行業,但卻在很大程度上省去了打造知名度的工作。此外,購買國外成熟品牌也成為一個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