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來越多的老師和家長發現孩子們經常掛在嘴邊的口頭禪是“沒勁”、“真煩”,他們學不踏實,玩不痛快,感覺什么都無聊,什么都沒意思,這種不愉快的情緒讓他們心煩意亂,但又無法解脫。其實,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培養孩子快樂的能力,比僅僅要求他們學業的優秀更為重要。
全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統計:
據有關部門統計,目前全國有3000萬青少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亞健康狀態,其中中小學生心理問題和行為障礙發生率為22%~32%;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對全國22個省市的調查結果顯示,青少年和兒童中有超過30%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感到迷茫和不適應,其中一部分人的學習問題、情緒問題、人際交往問題特別突出,從以下心理咨詢中的案例里所反映出的現象應引起我們的重視,值得我們深思。
一個沒有小伙伴的孩子
小強的爸爸媽媽常年在外地工作,他從小在爺爺奶奶身邊長大。爺爺奶奶對這惟一的寶貝孫子,自然是百依百順。稍有不滿足的,他就大哭大鬧,動手打人,大人們對他也無可奈何。上小學后,他還是那么任性,壞脾氣還是沒有改掉,要求同學們都必須讓著他。在教室里,他未經過同意就亂翻同學的書包;在操場上玩游戲時他也不遵守規則,亂沖亂撞;同學不小心碰了他,他馬上揮手就是一拳。久而久之,他成了學校里有名的“小霸王”,老師苦口婆心地勸告收效甚微。可是,最近小強敏感地察覺到,同學們漸漸地離他遠去,在教室里很少和他說話,玩游戲時不叫他一起玩,就連放學也不和他一道回家了。為了接近和討好同學,他從家里帶來了好吃的東西和有趣的書,可同學們還是躲著他,不歡迎他。沒有朋友的滋味真不好受,他難過極了,從此悶悶不樂。可這是為什么呢?
評述:主要原因是后天教育不良和家長過于溺愛造成的。兒童的過度任性行為是一種消極的心理品質,是阻礙兒童人格完善的主要障礙,應采取各種措施加以矯治。
苦惱的月月
月月是個文靜、懂事的小姑娘,圓圓的臉上一對明亮的大眼睛,特別有神。她的性格比較內向,成績好,是班上的好學生,深得老師和同學的喜歡。可細心的班主任劉老師發現近一段時間她上課老是走神,成績也有所下降,下課也不和同學們在一起玩了,有時一個人躲在角落里悄悄抹眼淚。一天周末放學后,同班同學都走了,可劉老師看見月月低著頭,呆呆地坐在操場的臺階上沒有回家。于是她走過去撫摸著她的頭親切地詢問,月月一開始沉默不語,可后來在老師和藹的目光注視下,眼淚奪眶而出。
原來月月的爸爸媽媽因感情不和經常吵架,最近在鬧離婚。他們當著月月的面搜尋著最刻薄的語言攻擊著對方,指責著對方的不足,吵得激烈時互相砸東西,家里總是一片狼藉。而此時,月月只有抱著頭,驚恐地縮在一角,淚流滿面。她不明白全家在一起的歡樂時光跑到哪兒去了?于是她變得經常惡夢不斷,情緒低落,時常感到壓抑和孤獨。
評述:父母如果不注意在孩子面前控制自己的負面情緒,則會對孩子幼小的心靈造成巨大的傷害。孩子如果在親子互動中得不到應有的收益,反而受到傷害,久而久之就會給孩子的學習和生活造成非常不利的影響。
我不想讀書了
小華今年讀初一,他曾經是一個聰明、活潑的男孩,可現在從那一雙空洞的眼神里,流露出與他年齡極不相符的茫然。小學的頭三年小華的成績很不錯,可自從四年級的一次期中考試數學考了不及格后,爸爸狠揍了他一頓,把他所有的課外讀物全部沒收,從此嚴加管教他。每天放學后就被爸爸媽媽關進小房間學習,除了課本,任何娛樂用品都沒有。晚上做完老師布置的作業后,還有大量的父母布置的參考題,這時,媽媽就會“陪讀”在他的身邊,監視他的一舉一動,直到晚上10點多鐘才能睡覺。到了周末,又是沒完沒了的各種補習班,提高班,連他最喜歡的踢足球和看電視的時間也少得可憐,最后他也失去了興趣,兩年多來,每天都像上緊了發條似地連軸轉,心里的感覺真累。
爸爸曾經不止一次對小華講述他輝煌的創業史:他如何從一個小職員奮斗到今天的部門經理,如何憑著一股頑強的毅力自學讀完了大專和本科,取得了今天的成就。但他心中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進過正規大學,他迫切希望小華能考進名牌大學,圓他的大學夢。漸漸地,小華變得越來越不愛說話了,沒有好朋友,笑容也在他的臉上消失了;成績也越來越差,上課時無精打采,看見窗外樹枝上的小鳥也會羨慕半天,畢竟小鳥比他更加自由、快樂。終于有一天,小華如火山爆發般對父母大吼一聲:我不想讀書了!
評述:許多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他們把自己未曾實現的理想和已獲得的成就合二為一,融合成孩子的奮斗目標,一相情愿地把孩子當成自己成人夢的“復印機”,可這樣不顧孩子的愿望和客觀能力,就會有意無意產生種種心理問題。
離家出走的女生
小佳是初三的學生,父母整天東奔西跑地忙于生意,留下她經常與保姆在一起。每天的日子就是學校、家里兩點一線,周而復始。在老師和父母的印象中,她是一個靜悄悄的“乖乖女”,文靜內秀,成績在班上中等。她不大和同學往來,也沒有特別要好的朋友,興趣愛好也不多,生活中惟一的亮點就是聽聽音樂。
父母很少在家,在家時電話、來客不斷,也難得與她說上幾句話;保姆年齡大了,也沒有什么共同語言,有時候小佳一天也說不了幾句話。

本來小佳對中考抱有很大的希望,但考試失利了,在得知成績的當天晚上,她離家出走了,深夜走累了就睡在立交橋下,后來被一對慈祥的老夫婦發現報了警,清晨警察才把她送回家,父母急得徹夜未眠。
她告訴心理咨詢師,不知道自己為什么會離家出走,只覺得心里很煩、很難過,但沒有人可以述說,可以幫助自己,于是離開家漫無目的走著,后來走累了就睡著了。
評述:她最大的問題是缺乏心理支持系統,這是由我們身邊的朋友和親人組成的。小佳的父母忽略了與孩子的情感交流,加上她在人際交往中缺乏主動性,沒有知心好友,出現心理問題時無法宣泄,當情緒跌落到低谷時無法控制,就出現極端過激的行為。
快樂為什么遠離了孩子們
從以上的幾則小故事不難看出,外界不利因素帶給青少年許多沉重的壓力。快樂、愉悅的情感正在遠離孩子們,這種“幸福感”的缺失追蹤其源,超過半數孩子的心理問題來自家庭,是家長剝奪了孩子的感受權。
過分保護型的家長對孩子過分溺愛,有求必應,孩子在這種家庭中養成了惟我獨尊,為所欲為的性格,一旦需求得不到就不擇手段。
強制型的家長過分干涉孩子的日常生活,孩子過分處于保護和管制之下,當孩子獨自面對問題時,往往束手無策。
放任型的家長往往對孩子漠不關心,忽略孩子的情感和行為問題,孩子將來容易成為情感冷漠,缺乏社會責任感的人。
快樂作為一種基本情緒,它是維系人際關系的一條紐帶;快樂也是一種動機力量,有利于少年兒童健康成長。快樂與成就是直接聯系的,快樂中包括著力量和信心的體驗,讓孩子們在游戲和學習中獲得成功的喜悅,是他們繼續學習和做事的動力,所以說快樂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一種不可缺少的能力。
找回快樂、為孩子補充心理“維生素”
美國心理學家坎貝爾指出:要使孩子心理健康,父母就應該做出相應的“情感投資”。孩子的情緒發展具有易受感染性的特點,父母的情感支持可以減輕孩子的心理和行為問題,輕松快樂的情緒也能使孩子順利地進行各種活動,為了使孩子擁有良好的快樂情緒體驗,培養快樂的能力。父母應做到:
●尊重孩子的觀點和看法。認識到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人,有自己的情感和需求。要放下自己的架子,減少“威嚴感”,構建良好的親子關系,這樣你的孩子才會感覺你可親可敬。
●要注意培養自身開朗樂觀的個性品質,為孩子樹立模仿的榜樣;父母之間要建立和諧、默契的關系,以便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不要貶低孩子的能力。有的家長為了防止孩子出現驕傲自滿情緒,往往把別的孩子的長處與自己孩子的短處進行橫向比較。這樣只會加重孩子的自卑感,無形中拉開了與父母的感情距離。
●期望值不要太高。望子成龍也是人之常情,但不能認為“孩子是父母的復制品”,一旦發現孩子身上出現與你格格不入的特征時,就強求改變像你一樣,這會成為孩子沉重的負擔,不利于孩子的自尊心和個性的良好發展,無形中扭曲了孩子成長的自然軌跡。
●參與孩子的活動,并分享快樂。經常陪孩子到公園、博物館等,有意識豐富孩子的生活。在孩子情緒低落時,和他一起散步、游泳等來緩解;當孩子完成了一件較難的事情時,及時表揚并分享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