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久前,笑星牛振華因酒后駕車不幸去世,人們在惋惜的同時也引起警覺:安全開車不僅關系開車人自身的安全,還關系到他人的健康。隨著小車的普及,無疑會有更多人加入有車一族,由此也引出了一個重要話題:什么人不適宜開車,什么時候開車不太好。這些都是開車人必須知道的。為此,專家為你開車出行做個身體診斷。
肥胖時常易惹禍
臨床印證,胖人容易犯困,尤其是駕車時常常昏昏欲睡。道理何在呢?專家指出,由于肥胖是全身性的代謝問題,胖人代謝相對于體重正常人的水平要低,血液循環和血氧供給跟不上,致使心臟的負擔加重,影響大腦難以保持良好的工作狀態,精神和注意力無法集中,且應有的緊張度比常人維持的時間短,容易出現疲勞狀態。
同樣的工作量,胖人就可能出現供血的不足,比正常人更容易有疲勞感。精神、行為上容易出現偏差,往往犯困、不清醒,駕車已是勉力為之,如果再酒后出行,就更可能增加失控的幾率。
避開開車兩個低潮期
人們的生物鐘是有差異的。有些人在上午覺得非常清醒,而有些人則喜歡晚上熬夜。但幾乎每個人的生物鐘都是在下午1點到3點時感到瞌睡,這就是所謂的“午后低潮期”。另外,為了行車安全也應盡量避免在凌晨2點到6點這段“低潮期”內開車。
當開車時出現了一些疲勞的征兆,如:思想不能集中或者思維不能連貫,反復打哈欠,視力聚焦有困難或者眼睛睜開很費力,甚至忽視交通信號、經常偏離車道等等,這些都是危險信號。這時不要勉強駕駛,應找個地方停車休息一會兒。如果感到疲勞的話,把車停在安全的地方,小睡15分鐘~30分鐘,也可以喝點咖啡或者其他能夠提精神的飲品。
連續用電腦后不宜馬上開車
很多白領在連續用電腦幾個小時后立即去開車,這就給行車安全帶來了隱患。據研究,連續觀看3小時~4小時的電視后,人的視力可暫時下降30%。有人還做過這樣的試驗:讓一組汽車司機在觀看數小時電視后立即開車,結果,有9%的人無緣無故把車開出公路上的警示線,20%的人像喝醉酒似的看錯了紅綠燈。另一方面,電視節目也會導致精力分散和注意力不集中。此外,午間、飯后不宜開車。正常人午間、飯后都會感到困倦,胖人更容易出現問題。晚上是人一天的倦乏階段,胖人一定要根據自己特殊的生理條件,不能疲勞駕車。
開車應慎服的藥物
藥物專家認為,開車族對藥物應該有選擇地服用。要在醫師指導下謹慎用藥,劑量也要嚴格控制,一旦出現種種不良反應,應立即停車休息。應慎服的藥物包括:
安定類 如安定、氯丙嗪等,長期或大劑量服用,會產生眩暈、嗜睡、肌無力、體位性低血壓和反應性下降等副作用;更嚴重的是視力模糊、眼球震顫,駕車時因看不準前方道路上突然變化的情況,極易導致車禍發生。
抗組織胺藥 如異丙嗪、撲爾敏、賽庚啶和安其敏等,這類藥物對中樞神經有明顯的抑制作用,故易產生嗜睡、眩暈、頭痛、乏力、顫抖、耳鳴和幻覺等副作用。
抗感冒藥 大多數感冒藥都含有抗組織胺類藥物,服后產生較多的副作用。駕駛員可改服不含抗組織胺成分的感冒藥。
降血壓藥 如利血平、可樂定、硝普鈉、哌唑嗪和甲基多巴等副作用廣泛,如有視力模糊、手指顫抖和疲乏無力等。
抗生素 長期使用氨基糖甙類抗生素如鏈霉素、慶大霉素、卡那霉素和新霉素等,因藥物毒害腦神經,可出現頭痛、耳鳴、耳聾、視物不清、顫抖和體位性低血壓等不良反應。
驅腸蟲藥 如紅色蛔靈、甲苯咪唑、安樂士和腸蟲清等,若過量服用易誘發黃視、綠視等色覺變化,使開車者辨認不清紅綠燈,繼而出現種種幻覺,直接危及司機的生命安全。
此外,有些抗心律失常藥、催眠藥、抗心絞痛藥、解痙止痛藥以及抗焦慮藥等,服用后也應就地休息,以保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