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教育部長周濟1月6日表態“中國政府從未把教育產業化作為政策”之前,教育的產業化就引發了許多人的爭議,爭議源自教育產業化發展所導致的受教育群體所承擔的費用上升、所增收益重新配置不公,以及服務質量并無本質提升等。在我看來,教育產業化最根本的問題在于,只簡單地解決了費用轉移負擔問題,而并未真正解決教育服務作為一種“可產業化的服務”的品質管理與營銷管理的落后性問題。
綜合而論,教育服務機制的落后性有四方面的突出表現:
其一是產品供應并未準確地反應消費者(受教育對象)的需求。青少年天性具有趨樂避苦、追求新奇的特性,事實上他們通常極易對運動、科技新變化、戰爭、異性而非對辯證法、公式、詞解和枯燥歷史感興趣。教育內容設計應該充分考慮青少年心理的這一特點,通過趣味性設計而啟發青少年對于嚴肅知識的投入。如果沒有蘋果掉下的故事與牛頓萬有引力的關系、沒有岳母刺字故事與愛國主義教育之間的關系、沒有蘇格拉底的機智應答故事與他的哲學思想的關聯,這些知識可能在今天已經變得非常冷僻。我們需要更多的可與娛樂性極強的社會信息競爭的教育內容的設計,否則我們的正規教育內容越來越成為青少年極欲擺脫的負面事物。
其二是教育服務人員的服務素質與技能。教學人員是教育服務中的服務人員,與其他的服務業比較,其服務意識和觀念極為薄弱。對于合格的教育服務人員而言,未來除了有知識技能與智商要求外,需要他們有更好的設身處地、體察人心需要的素養。教師人才的選擇應增加適當的情商水平要求,同時應特別重視教師在溝通技能與藝術方面的訓練。教師應當成為具備受學生歡迎能力的服務人員,而不是嚴肅、刻板的傳統律條的代表形象。
其三是教育服務支持資源的專業化。社會變遷朝著更加明確的多元化方面發展,青少年群體及其需要也更加細分化,這不僅僅是他們自然的生理變化特點使然,也是與他們家庭所在的社會分群和個人擁有的社會條件的差異有關。因此我們現在的青少年教育研究,需要更多的針對這些細分群體的大量特定問題加以研究與實驗,在了解社會大勢的前提下,有更多的細節和具體問題的鉆研和投入,以造就一大批與新一代青少年群體相適應的研究和管理專家。尤其需要在青少年事務方面有意識地培養更多的管理人才。
其四是青少年養成教育的政策環境的進步。在教育服務市場上,許多問題的癥結來源于產業資源的緊缺而造成的過度競爭型人才培養機制上。這種資源配置模式,即大量青少年涌向有限的高等教育機會,尤其是緊缺的名校教育機會,是以國家在青少年教育出路資源配置的重大戰略失誤,即重高教而輕職教為前提的,致使支持國民經濟發展貢獻最多的制造業明顯缺乏適用的藍領技術工人,而同時仍不斷放大就業越來越飽和的高等教育人才資源的投入量,這樣在浪費教育資源的同時,進一步加劇了人力資源市場的供求反差。
在教育產業政策環境中,另一個重要的因素是意識形態因素的作用。相對于教育服務市場上的其他因素的變革,教育政策中的意識形態因素的變遷及其市場化包裝最為滯后,從而使其充當了令教育內容受歡迎程度降低的重要負面因素。同時,意識形態的滯后還在于它并未提升受教育群體的內在信念,而大半淪為助長政治化情緒與塑造虛假政治表態的機制。
在中國一般居民所有需要的產品與服務中,子女教育最具有支出動員力。這一方面是由于這一領域負載了家長的最高期望,同時一般人對待教育服務的專業了解十分有限,而缺乏置喙與監控的能力。有鑒于此,未來需要借助于獨立的專業評估機構,加強對于青少年教育工作的評價與監督,從而不僅為這些專門教學機構的工作安排提供來自其他專業角度的意見,也有利于公眾對于專業化和權威性的教育服務的評價和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