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艷芳——《女人花》
BMG VMP提供版權
上海聲像出版社出版發行
妹妹
就是這張1997年的《女人花》,因為有一首寫盡了梅姐一生的“女人花”,在梅姐逝世之后成為眾人尋覓的對象?!吧虾B曄瘛边m時地推出了這張專輯的引進版,令我們的思念有了一個寄托。
在夜深人靜時分,將這張唱片在DISCMAN里反反復復地放,心中的感慨萬千,溢滿了胸懷。
倒不是說這張片子有什么大好,只不過是一張走傳統懷舊路線的專輯而已,旋律的走向是老上海的承襲,適時加入一些民樂的成分,那一陣,是非常流行這樣編曲的。梅姐的唱,是溫柔如水的,絲毫不見她“百變女郎”的豪爽勁兒,萬千心事,在這一刻緩緩訴來。都是一些閨怨而已,當時聽來可能嫌梅姐落伍,這么老土的音樂,即使唱得真切動人,老到嫻熟,又有多少年輕人能夠贊賞?而今天,在梅姐身后聽這樣的歌曲,反而句句入懷,——沒有比梅姐更合適唱這些歌曲的人了,梅姐13歲出道,當年唱的,不正是這一類的歌曲嗎?在自己熟悉的旋律和風格中傾訴,還原一個完全的自我,也許梅姐出這張唱片,只是為了唱給自己聽的呢。而我自己,竟沉浸在這樣的旋律里不可自拔,也許是為了緬懷阿梅,但也許,只有這樣的旋律,才是一留直在我們血液里的那一種。
時光匆匆,轉眼梅姐已遠行3個月了,而哥哥的祭日又將到來,煙花三月,亂花漸迷行人眼。
與非門——《10樂園》
中國唱片總公司出版
星文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發行
塵心
“與非門”是我喜歡的樂隊,雖然他們只出過一張EP和兩張專輯。
《10樂園》是“與非門”的第2張專輯,也是他們簽約“幾何文化”,成為“有組織”的樂隊之后的首張專輯。
“與非門”的音樂是時尚的、輕松的和自由的,以前有人以“好聽的電子樂”來概括他們,我覺得大約已能一言以蔽之。
加入“幾何文化”的“與非門”這次在制作上已今非昔比,混音的名單上加入了Ken Lewis、Rick O'Neil、Corvin dalek等國際大牌的名字,但音樂還是他們自己的音樂,自己的創作,自己的編曲、自己的主唱。聽“與非門”是一種愉快的體驗,他們時尚而不另類,迷幻而不迷亂,新奇而不深奧。在令人愉悅的電子樂中,女主唱蔣凡緩緩地自語,說的都是自己的心曲,卻是那樣簡簡單單,反復吟哦。我喜歡蔣凡自己寫的那首“改變”,是專輯中最清爽最沒花頭的一首,歌詞也簡單,沒有臺灣怨曲的那種曲曲彎彎,卻是很多都市女性在愛與非愛中都會遇到的情形:“我想變得高深莫測好讓你不容易看穿我/我想變得瀟灑堅強好讓你不容易看扁我/我想變得溫柔體貼好讓你不容易離開我/我想變得快樂多變好讓你不容易厭倦我、可是在你面前我無法偽裝/我把自己真實地呈現給你/可你還是聰明地放棄 放棄我?!?/p>
蔣凡的唱一直是“與非門”的亮點所在,她的嗓音和聲線酷似王菲,但她現在越來越唱得溫暖了,比王菲明顯地多了一點煙火氣。如果說王菲有些冷漠的話,那蔣凡是有點漠然,但絕不是冷。
我還喜歡一首純音樂的“Blue Boy”,高胡參與的New Age音樂,不知要比十二樂坊高明多少倍。但是改自李清照詞的“聲聲慢”卻是我不敢茍同的,那個風聲做得那么緊,把古意都深深地破壞了。

羅中旭——《刺》
北京天中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制作/提供版權
江蘇音像出版社出版
上海星漢音像制作有限公司發行
塵心
《刺》是羅中旭自出車禍6年之后出版的首張專輯。這6年中,按照文案上的說法,羅中旭經歷的不但是身體上的痛楚,更多的是如多米諾骨牌般的厄運。人說娛樂圈中的人迷信,入得行來就請人看相改名字,實在是因為,這是個沒有道理可講的行業,成功了,萬人追捧;過氣了,誰都不會睬你?!_中旭遭遇的,也許就是這樣的厄運。
但是好在他還是復出了,換了公司,有一個制作群,在為他的重出江湖而努力工作。為了這張專輯,“天中”花費了兩年功夫來制作,在宣傳上更是大張旗鼓。這一點,應該說是羅中旭的幸運。
聽過了這張《刺》,非常遺憾的是,我并沒有覺得羅中旭在音樂上有什么改變。也許唱法上是平實了許多,也許音樂上是時尚了許多,但這都是在與時俱進的范圍內的,他并不怎么超前也不怎么另類,相反,如果做不到這一點,你連在市場上立足的份兒都沒有。我想,對于制作群來說,他們只是做了一張恰如其分的專輯而已,既沒有顯得落伍也沒有讓人聽起來不像羅中旭。而且我也并不覺得羅中旭有什么脫胎換骨的必要,在新生代的原創歌手中,羅中旭始終有與眾不同的特質,既不南方也不北方,上海人不覺得他可以代表上海,但上海至今還沒有能代表上海的歌手。更何況是現在,一代小生都隨風而去,放眼原創歌壇,竟沒有一個實力偶像兼備的小生型的歌手。這個時候羅中旭的歸來,本身就是一種姿態:我回來了!——回來就好。
新舞器——《這感覺》
宇田SOFT/ 北京北舞堂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制作
上海聲像出版社出版發行
葭葭
關注“新舞器”是因為他們在北京街舞圈子里的突出地位,象這樣的樂隊,在過去被稱為“青春舞曲組合”,純粹是以舞蹈吸引人,在演唱和歌曲上僅僅能做到的只是上口而已。
抱著這樣的想法去聽“新舞器”,發現許多概念都是似是而非的,而我們不懂的,正是目前炙手可熱的hiphop文化。從這個文化的角度來衡量“新舞器”,他們做得也是不夠的,雖然他們的填詞人已經竭盡全力在歌詞中表現出這一代年輕人的生活態度和“新舞器”本身的“街舞生涯”,雖然他們的歌詞比之過去那些“青春舞曲組合”貌似勵志的白癡歌曲已經好得太多,但是總覺得和曲子及舞蹈有些脫節,聽不清楚,也不想聽清楚。
不過這張專輯中的音樂倒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好聽。作曲和編曲全部都是一個叫做韓昌勳的韓國人,原諒我孤陋寡聞,不了解這個人的背景,不過一張專輯全部交給一個人做,總歸是有他的道理的。這個韓國人出色地完成了任務,也讓我們聽到了韓國的舞曲和內地的不同。說句外行話,我覺得這個不同就是:一樣的節奏一樣的旋律,人家就做得簡單明了,該強的強,該弱的弱,絕無拖泥帶水。而且專輯中也不是一種節奏到底,house、jazz、funky都有,都做得有板有眼,很有意思。
不過,我還是聽不慣京味的RAP,這也是我覺得“新舞器”作為一支hiphop樂隊所欠缺的地方。

夜班巴士——《夜班巴士》
上海泛音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提供版權
上海音像公司出版發行
王 磊
由于長居北京的緣故,我對于上海的原創音樂了解較為有限,印象似乎還停留在“水晶蝶”的階段,而“水晶蝶”肯定早已經不能算是上海的新樂隊了。所以剛拿到“夜班巴士”這支上海新銳樂隊的專輯《夜班巴士》時,心里還是比較期待的,想了解一下現在上海的樂隊音樂是一種什么樣的狀況。
據唱片文案介紹,“夜班巴士”脫胎于校園樂隊,而這也正是聽了他們的首張同名專輯之后一種較為直接的感受,即歌詞的指向性上,似乎游離于社會批判之外,風花雪月與感受描寫占了多成,這一點同北京的樂隊形成了鮮明的反差?!耙拱喟褪俊睋碛袃蓚€主唱的編制,使得他們更像是一支組合;而聽完他們的音樂,感覺上則更是偏重于流行,或者毋寧說就是樂隊化編制的流行樂,即使部分作品中有搖滾的痕跡,也只是Soft-Rock,與重金屬相去甚遠。所以,提醒一下尚未聽到這張唱片的人,若是想在這張唱片里找憤怒和激烈,那么肯定是會失望的。
從專輯中的歌曲來看,流行、民謠、Blues、Jazz占了相當大的比重。個人覺得“呼喚”的整體氣氛營造得不錯,聲音讓人能聽出溫暖和深情,不至于乏味,作為都市流行曲,已經算是具有了一定水準。吉他音色很突出的“我們”和“勇敢者之歌”,明顯是受到了The Beatles的英式搖滾的影響。而“單程車票”的Blues氣息和“留聲機”的Jazz風味,都是“夜班巴士”的音樂特色所在。這些歌曲單獨拿出來聽都還可以,但問題是把它們放到同一張專輯里,再加上“酒鬼”這樣的嬉皮金屬/民謠,顯得風格過于龐雜,會給人的聽覺記憶造成一種模糊感。
也許,這也是“夜班巴士”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
雅立——《雅立》
豐華唱片娛樂(香港)有限公司提供版權
上海錄像公司出版
上海九源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經銷
薛荔
雅立是“豐華”力捧的新人。
自從音樂人陳建寧在臺灣的一次大學歌唱比賽中發掘了她,雅立就接受了一連串的培訓,直到“豐華”有意出她的專輯。然后,就是一系列的包裝定位。唱片行業那樣不景氣,好不容易下決心推出新人,包裝到位當然是成功的關鍵。因此“豐華”對他們今年的“拳頭產品”雅立,不但進行了詳盡的內外包裝,而且用了“音樂得救了,美麗得救了,愛情得救了”這樣奪人眼球而又語焉不詳的宣傳口號。
從外包裝來看,雅立有一點類似日本的安室奈美惠,大眼、媚唇,當年的張惠妹也是這一型的,只是雅立比之前兩位少了一些來自山野鄉村的野性,多了一點都市少女的現代感,——那是當然的,雅立在澳門長到18歲,又不是原住民,哪里來的自然野性。
但不要以為雅立的音樂也是如安室和阿妹般的高亢率性,不是的,雅立是那種舒適的搖擺,house的成分多一點,雖然也是節奏占主體,而且10首歌中有7首是節奏類型的,但雅立給人一種在休閑中輕輕搖擺的感覺,很容易跟著她的節奏扭動身軀,在任何時候。雅立的唱功,老實說并不是很聽得出來,但可以肯定的是她的聲音完全融入了節奏之中,唱歌的感覺非常好。給我印象深刻的是她的聲線很性感,有時候沙沙的,用假音的時候,又十分慵懶,與整張唱片的氛圍非常契合。
這是一個相對完美的企劃案,各方面的力量都已用到,如果還不能促進銷量,那唱片業也真是沒什么做頭了。
Q-ki--《銳》
北京麒麟童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提供版權
上海聲像出版社出版發行
王 磊
自從“花兒”之后,年輕樂隊的聲音一直都不夠引人注意,比如“非魚”的聲勢就沒有取得預期中的效果。而Q-ki樂團的出現,讓人們的眼光又開始放到年輕樂隊的身上來,而且,難免會將Q-ki與“花兒”進行一些比較。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Q-ki的主唱及靈魂人物尚宇以前應該做過“花兒”的二吉他,這就很難與“花兒”徹底“劃清界限”。
其實若是一定要拿Q-ki與剛出道時的“花兒”進行比較的話,還是有點“關公戰秦瓊”的味道。從造型上看,Q-ki在走“視覺系”的路子,而“花兒”剛出道時還是一副中學生模樣。從音樂上來講,Q-ki在他們的首張專輯《銳》里,音樂上融合了Punk、Rap、英式搖滾、電子舞曲等多種音樂元素,而“花兒”在出第一張專輯《幸福的旁邊》的時候,是以Punk-Pop為主的,Ska、英式搖滾只是一種輔助。從歌詞的指向性來說,Q-ki的視角落在現代都市20歲左右的年輕人身上,屬于游離于校園與社會之間的群體,而“花兒”在首張專輯里,歌詞的寫作都是描寫校園為主,目標人群就是中學生。
Q-ki在他們的首張專輯《銳》收錄了14首作品,尚宇幾乎包攬了全部詞曲的創作。雖然不能據此便給尚宇冠以“天才”這樣的大帽子,但是其作品所涉及的音樂類型之寬泛,還是讓人要對這位少年的創作才華贊賞有加。這張專輯的14首歌曲,在時間長度上大都在兩三分鐘之間,讓人聽來短小精悍,像“邂逅?邂逅!”、“別摩登”、“I don't care”、“情人節”、“不要你再KTV”等歌曲,聽起來都有點意思。像Q-ki這個年紀的搖滾樂手,已經沒有那么苦大仇深,所以,這樣的音樂不用當作什么過于厚重的玩藝兒來聽就是。

張惠春——《SOLO》
BMG香港-中國事業發展部提供版權
內蒙古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出版
廣東美卡文化音像有限公司發行
王 磊
張惠春(Saya)就是張惠妹的妹妹。步姐姐的后塵進入歌壇,難免被拿來與姐姐進行比較,會被稱為“張惠妹的Copy版”也是很難避免的。從長相上看,張惠春確實非常像她姐姐,在聲音上也有些像,只是不像張惠妹那樣沙啞,比張惠妹略顯細一些,或者沒準就是聲帶長得確實比張惠妹窄一點也不一定。而張惠春的這張《Solo》專輯聽下來,第一感覺是與張惠妹最近的音樂也沒有太大的不同,無非是些Hip-Hop、RB、電子、拉丁舞曲之類的玩意兒——話說回來,現在的唱片,還不都是做得這樣?如果沒有了Hip-Hop和RB,怎么能稱得上時髦?
看得出來,不論是不是出于本意,但在事實上給人的感覺是,張惠春還是想擺脫張惠妹的“陰影”,不想讓人一提到她就只能用“她就是張惠妹的妹妹”來限制。比如在“舞功夫”、“告白”、“其實早知道”、“HONEY?MONEY?”這樣的歌曲中,歌詞明顯有很多新世代新鮮人的感覺,似乎是在表明她年齡上與張惠妹的差別;而在這些歌曲中運用Rap、Trip-Hop等音樂元素,也是張惠妹所較少采用的。當然,其實也沒必要把問題看得這么復雜,也沒必要猜度張惠春的歌曲都是為了跟張惠妹有所區別,我倒是寧愿希望,張惠春做這張專輯時,從沒有考慮過什么比較不比較的問題,而只是想做符合她的年齡、個性與聲音特點的歌曲。
說實話,我之所以想聽這張專輯,倒不是因為張惠春是張惠妹的妹妹,而是因為她這張專輯有黃大煒寫歌、參與制作以及母帶后期處理,出于對于黃大煒音樂的偏愛,我相信黃大煒在這張專輯音樂處理上的能力,而事實上聽完這張專輯,也印證了我的觀點。我個人感覺最能體現張惠春個人嗓音特點及音樂個性的,是“SOLO”、“沙啞”、“BABY TALK”、“想你”。張惠春的中音區具有一定的表現力,而且在尾音的細部處理上有些能力,而在飆高音上則顯得還是有些不足,而這幾首歌,恰恰是抓住了她的這一特點,在她比較適合的音區做文章,使得這幾首歌讓人聽起來能夠比較有印象。這個方面,不能不說制作人黃大煒、王治平、朱敬然等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把音樂的底給鋪好,這對于一張專輯實在是太重要了,從這個角度來看,制作人、編曲、母帶處理等幕后環節,在這張專輯中所起到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正是他們的出色,才讓這張專輯沒有陷入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