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維也納愛樂樂團風塵仆仆地走了。他們跟隨此次環球巡演的指揮小澤征爾一起繼續余下的旅程。但毫無疑問,在上海的音樂會令人驚嘆,這種高水平的演出恐怕是許多樂迷終生難得一見的。畢竟遠離歐洲的我們,切身接觸這種音樂會的機會不會比遙望哈雷彗星的機會大多少。
音樂會上除了維也納愛樂樂團高水平的演奏,最引人注意的就是出生在中國的指揮家小澤征爾。雖然他早已不是第一次來到中國,也不是第一次在公眾面前指揮演出,但率領一流樂團展現精湛技藝的次數似乎很少。許多年長的樂迷對當年,他率領波士頓交響樂團訪華時的表演記憶猶新,而我們這代年輕人更多的印象則把他當作尊敬的師長,在指揮臺前給我們講述音樂的故事。
很多人會喜愛小澤征爾的指揮,因為他的動作十分華麗,看上去好像在跳舞。對于大多數觀眾而言,悅目才能賞心。故而,那些在指揮臺上蹦蹦跳跳,一臉痛苦,汗水淋漓的指揮往往能討到更多的掌聲。不過,很少有人注意小澤征爾的動作究竟有多少實際上的作用。對于維也納愛樂樂團這樣的一流樂隊而言,挑選指揮的標準很高,不是一個會跳舞的就能勝任的。小澤征爾的\"舞蹈\"恰恰是音樂語言的具體表現。
不知道有沒有人注意到,小澤的面前一直攤著譜架,可是沒有放過一張紙在上面。全部演出的曲目都被牢牢地記在他的頭腦中。這種記憶力在指揮家中并不少見,許多大師都是背譜指揮。事實上,也只有把音樂熟記在心,才可能自由自在地在音樂海洋中遨游。的確也很難想像,一個背不出樂譜的指揮即興發揮地手舞足蹈一番,還要低頭翻譜。那該有多狼狽啊。
另外,小澤不是因為跳舞就會忘記節拍的表演家。曾幾何時見過那些表演家,全情投入,旁若無人。不把觀眾放在眼里也就算了,可龍飛鳳舞了半天,也看不出他指揮棒底下還有多少節拍。心里清楚的觀眾為樂隊捏了一把汗,但經驗豐富的演奏員早就把目光移到了第二指揮--首席小提琴的身上,他也就干脆擠眉弄眼地打起了節拍。也不知道是指揮不把樂隊放在眼里,還是樂隊不把指揮放在了眼里。這次有幸坐在第三排觀看演出,不小心發現了一個細節:小澤征爾回頭帶領第二小提琴組(位于其右手邊)演奏主旋律的同時,左手的小指按照節拍微微內勾。原來,他在\"優美舞蹈\"的同時還是不忘留出節拍。樂隊既不會節拍散亂,也不會忽略了音樂中的動態。畢竟指揮家傾力的帶動之下,聲音自然會有不同的動態效果。
小澤征爾的\"舞蹈\"可謂此次維也納愛樂樂團上海之行的一大看點。不過,看過之余,還是應該先從人家的藝術基礎學起,學學大師背譜指揮的功力,學學大師跟隨音樂的心靈舞動,學學大師激情與理性的平衡。千萬不要以為這種動人的舞蹈是那么輕易能夠模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