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底3月初,德國音樂劇《大西洋的故事》分別在上海和北京兩地公演。這部音樂劇講述了20世紀30年代在納粹極端統治時期,許多世界著名的德國文化精英被迫逃離家園,在紐約、上海等地避難的故事。該劇的主創者,德國著名搖滾歌星Udo Lindenburg將20年代流行于德國的音樂杰作,運用現代手法和風格改編后,賦予新的生命力展現于舞臺。
Udo Lindenburg在德國是家喻戶曉的搖滾歌星,他不僅是德國搖滾之父,還是一個出色的畫家,更為重要的是他創造的歌曲和他的演出影響了幾代德國人。他頭上的那頂永不離身的黑帽是他個人的標記,但對很多人來說,也象征著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和一種思維方式。Udo Lindenburg的作品充滿了對人性的敬重和對人類和平的向往,這也就是他的個人魅力在德國和歐洲舞臺幾十年經久不衰的原因。《大西洋的故事》 就像一個跨越時空的橋梁,它把20年代的柏林和今天新柏林以及2020年的柏林連接了起來。
音樂劇《大西洋的故事》表現的主題是人類和平,它的表現形式更像是一部搖滾歌?。≧ock Opera),由一個典型搖滾樂隊演繹搖滾作品來貫穿全劇。也許這是在我國上演的第一部搖滾歌劇。
《大西洋的故事》的音樂以Hard Rock重搖滾為主,尤其與Udo配合的\"叛逆客\"樂隊的精彩表演令人稱道。 1973年就建立的“叛逆客”樂隊在70年代和80年代是德國的象征,而現在樂手之間的友誼和默契也達到了最好的境界,尤其是樂隊吉他手的出彩Solo和Udo低緩、富有磁性的演唱配合得很有美感。Udo Lindenburg極有表演天分,他不僅用歌聲,還以豐富的眼神,手勢舉止以及形態來和觀眾進行溝通交流,臺上臺下的音樂情感交融,總體的感覺Udo是很職業的現場演出高手。
以女聲擔綱的抒情歌謠在全劇中有很大的比例,它們使音樂劇的音樂更顯得豐富和具感染力。女歌手Natalie Dola善于利用自己自然的嗓音,她那有力的、表現力極強的歌聲總能使觀眾被緊緊地吸引住。該劇又運用多媒體的表現手段,貫穿全劇,不但在視覺上給觀眾以強烈的沖擊力,同時有助于觀眾更深刻地了解劇情。
這是一部由中德兩國演員和音樂家共同參與演出的音樂劇。來自上海的著名演員林棟甫在劇中飾演“大西洋”號郵輪的船長,他把話劇的戲劇色彩運用于此,他在臺上主持的旁白令臺下的中國觀眾與該劇親近了許多。而來自北京女子搖滾樂隊“眼睛蛇”的吉他手肖楠則表現欠佳,清唱一曲“四季歌”不僅沒引起觀眾的共鳴,反而顯得有點唐突。
崔健在下半場一開場的出現倒是引起全場一陣高潮和滿堂喝彩。本來崔健打算在音樂劇里扮演一個角色,后來他覺得并不合適,于是改成了嘉賓表演的形式。老崔這次只帶了兩個伙伴:劉元吹薩克斯、Eddy玩電吉他,他自己主唱并彈節奏吉他。雖然這樣的組合在音樂表達上有點弱,但老崔的歌曲還是演繹得情真意切,很有感染力。老崔先后演唱了“一無所有”、 “紅旗下的蛋”等4首歌,其中“出走”是由他和Udo分別用中文和德語聯袂完成的。一位在現場的朋友這樣感嘆道:“沒想到老崔的演唱還是那么的投入和有激情,如果誰認為崔健老了的話,那么他自己先老了?!贝藿≡谝魳穭 洞笪餮蟮墓适隆分械募尤霟o疑為中德搖滾音樂家之間有了一個交流的機會,也使更多的中國觀眾能對此劇投以關注,這也符合老崔 “國際化合作”的想法。
音樂劇結束后加演的一段jam很煽情,所有參演的樂手在臺上即興自如地彈唱,把全場變成了一個大型party。到場的1000多位觀眾尤其是老外都是又唱又跳,他們玩得很忘情,很投入,他們是在音樂里尋找歡樂,有時候這樣的音樂也很感人。
但是,德國音樂劇《大西洋的故事》在上海并沒有像主辦方期待地那么引起廣泛關注。也許在這里,少有人會認知道這個在德國家喻戶曉的搖滾歌星Udo Lindenburg;也許就像崔健在此劇的媒體見面會上所說的那樣:“上海沒有搖滾,上海離搖滾比離西方還遠“;也許本地更多觀眾會認為,音樂劇就應該去大劇院看《音樂之聲》。
《大西洋的故事》雖然立意很“高”,演員很職業化、技術化,但它畢竟少了些藝術性偏娛樂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