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樣的女人才算是成熟又有味道?也許每個人的心里面都有自己不同的答案。不過,相信一定有一些公眾人物是大家心目中公認的完美成熟女性。張艾嘉一定就是其中一個不二的人選。
華人或多或少都有看過張姐所演或者所導的電影作品,但很少人知道她曾經是“歌而優則演”的成功范例。1974年,張艾嘉在臺灣歌林唱片發行了自己的第一張個人專輯《惜別》之后在70年代中后期又接連有《我們曾經年輕》、《含淚向你說》等3張唱片問世。在這段時期里面,不僅有諸如鄭貴昶、林煌坤等老一代流行音樂工作者的大力提攜;更有當時才初出茅廬的羅大佑參與其音樂部分的創作,也為大家留下了諸如“風兒輕輕吹”、“我們曾經年輕”等好作品。
進入80年代之后,張艾嘉不僅在電影事業上屢有斬獲,在滾石唱片的精心制作下,她的唱片水準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1981年的專輯《童年》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說到張艾嘉的《童年》專輯,就不得不去提及制作人羅大佑,羅大佑這個名字在中文流行音樂的范疇里會反復地出現,因為他對中文流行音樂的貢獻實在是驚人的。在民歌時代就已經聲名鵲起的張艾嘉從原先的歌林唱片過檔“滾石”之后,“滾石”想要將張艾嘉的形象與歌路重新打造,于是便將正準備出版自己第一張專輯的羅大佑找來擔當專輯的制作人。第一次做制作人的羅大佑非常用心,羅大佑的想法是要在《童年》這張專輯里面透露出童年最天真無邪的東西,這樣便必須回到現實的層面來編輯出一套故事出來,這樣就可以把唱片里的十一首作品來串成一個有延續性的成長地過程;而在音樂的表達上,由于張艾嘉自身嗓音的局限,所以羅大佑在編曲方面頗花費了一些心思,著重考慮的就是如何讓和聲和編曲更好的配合張艾嘉。事后,羅大佑曾經談到:“其實《童年》這張唱片是靠情緒來引導的,不能靠太多的編曲和太華麗的聲音,因為歌手本身不是專業唱法,唱歌的人是有感情的,如何運用這種情緒來切入市場讓大家來接受是我當初的一個考慮。”專輯《童年》推出后果然受到了大家的歡迎,歌迷尤其難忘的是“童年”這首同名作品。張艾嘉說:“羅大佑常半開玩笑說,‘童年’這首歌是被我搶去唱的,那時候他手邊的好歌實在不少,我心里想少一首‘童年’又算什么呢?但當時我唱的時候卻深深體會出,沒有人能將羅大佑的歌表達得比他自己更好。”不管怎么樣,“童年”實在太經典、太可愛了,經典到直至今天仍然是我們嘴邊的兒歌。
也許愛情真的能夠影響到事業的發展,羅大佑與張艾嘉朦朧愛情的曝光,直接導致了他們從此在音樂方面更深層次的交流與提高的結束,等到滾石將張艾嘉的后一張唱片制作給了李宗盛,那已經是4年后的事情了。1985和1986年,張艾嘉連續發行了《忙與盲》和《你愛我嗎》兩張內容風格有些許不同的唱片。《忙與盲》十分具有張艾嘉的個人色彩,制作這張唱片的企圖就在于想通過張艾嘉這樣一位多棲藝人對于演藝工作的投入來反映出忙碌的現代人在工作之余的茫然以及笑臉下的寂寞。制作人李宗盛在接到這個案子之初就有意想把專輯做成一張“比較具體、比較真實”的唱片,作為李宗盛來到滾石唱片的第一份成績單,他決定采用類似民謠的音樂形式,同時在編曲上盡量使用真實的樂器而沒有采用當時已經相當盛行的電子合成器,盡可能將音樂回歸本質和原味。這樣的策略也能夠巧妙地避開了張艾嘉演唱方面的缺陷,使得她平實的聲音更加具備說服力。
對于張艾嘉來說,她把自己生活工作中點滴的感受寫下來,經過整理和潤飾組成了《忙與盲》這張專輯,或許許多的想法并不成熟,然而至少這些情愫都是真真正正的存在!不過86年由王新蓮所制作的專輯則少了些對生活上的思考,而豐富了張艾嘉對情感的詮釋與內心的獨白。
然而,音樂部分的張艾嘉總不能讓人看得真切,直到7年后,喜愛她的朋友才等來了那張有名的《愛的代價》。《愛的代價》是她的第8張個人專輯,這張專輯是一個豐富的、勇往直前的女人對于愛情的真心話。雖然張艾嘉的嗓音不是特別的出色,也壓不住編曲,還遠沒有達到一個專業歌手的標準。但是,張艾嘉的聲音確實給人一種安定的感覺,一種神經質的溫柔情感。在聽她唱歌之前,你一定已經被她這個人所說服,去聆賞她自己心甘情愿地為這些年的情感經歷所作的表白。《愛的代價》在形式上的大膽創新表現在她那不加修飾的口白被安插在作品之間,透過她本人極具表情和感染力的聲音和李宗盛非常貼切的音樂制作,呈現出六段畫面鮮明、意念單純的故事。而唱片里的張艾嘉真正發揮了戲劇性語言的特質,在短短幾分鐘里面成功地展現了敘事技巧和戲劇張力。
在《愛的代價》之后,又是12年的唱片空白,終于在今年乘著電影《203040》的東風,我們有幸再次聽到張姐的歌聲。也許現在,對于唱功、旋律和編曲那些東西已經不是那么的重要,重點在于一起感受張艾嘉那份成熟女人獨特的風韻,在紛繁蕪雜的社會里愛得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