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名為“An Underground Experience + Heroine”的音樂錄影帶是Nico神秘莫測的演藝生涯中一筆重要的記錄,時間不詳(我找不到有關的說明文字,但可以肯定的是至少也到了70年代后半程了),演出地點在曼切斯特的圖書館劇院,13首曲目,后來都收進了叫做《Heroine》的唱片當中。
我把這張DVD塞進rom前一秒鐘,出于心理方面的原因,突然覺得呼吸不那么通暢,某種預感襲來使自己異常難過。
Nico很少笑容,記得在安迪·沃霍爾的《切爾西女孩》里面,漫長210分鐘的最后10來分鐘,左邊鏡頭中她一直一個人靜靜地坐著,雙眼茫然,燈光變幻之下偶爾動動脖子,“地下絲絨”的唱片在轉,不知何時淚水就無聲無息地滑落下來了,于是你心里也一絲絲抽著疼。那部片子拍攝于1967年,她大概29歲,29歲的女孩能夠把地球上最堅硬的巖石在最短暫的時間里變為一灘泥——毫不留情地溶解掉,用驚人的美貌。
這個女孩同時也是一個沉浸于毒品的LSD女神,從她認識到生活的真相那一天開始,就離不了麻醉類藥物的填充,并且隨著年齡的增長,越發對生活失去了耐心。
所以當若干年后出現在《An Underground Experience + Heroine》,她站在臺上,已經表情呆滯,皮膚松弛,滿臉油膩,像害著病一樣緊緊地裹件厚大衣,手指始終未離一支煙,昔日容光蕩然無存。演出間隙有人采訪,“每個人都用過LSD”(Everybody was taking LSD),Nico這樣說道,口齒含糊,同時不停笑,那一刻看起來無遮無擋,快樂得如此徹底以致無人忍心帶她從這種快樂里逃離。
但她的歌聲卻從未因此受損,對這一點我不會感到驚異。
有部不是那么有名、未得到多少評論界口水的電影:法國導演猶蘭德·索貝爾曼(Yolande Zauberman)的《走向墮落》,給我們解構了LSD這個詞。決不僅僅是學名麥角酸二乙基酰胺的致幻劑的英文縮寫這么簡單,事實上要復雜有趣得多——他把L、S、D分了家,各自歸為Love、Sex、Drug的第一個字母,盡管我不知道這么分是不是索貝爾曼的首創(多半有其他來頭),不過還是要承認經過這一層隱喻之后影片顯得極其動人。
來自巴黎的女學生,錯過了末班車回不了學校,到了一家夜間俱樂部磕了點藥,跑到舞池里與人廝混。接著看到一個沉靜高大的混血男子,在那個光怪陸離的空間里卓然耀眼,女孩上前搭訕,于是他便帶著她走出去。不過什么也沒有發生,男人只是陪著她在外面走著,天亮時藥性消失女學生清醒過來,很感激地道別,被叮囑再也不要碰毒品,她答應了。
后來女學生飽受相思之苦,無論如何也忘不了他,卻又覺得一切仿佛夢境,無法確定真實與否。因此回到原地尋找,穿過人群就著一個個相似的背影上前辨認,像一幕童話一樣,他竟然出現了!但事實并不像女孩想的那么浪漫美好,這個本為優秀拳擊手的男人,其實才是一個真正無法解脫的癮君子,因為染上了毒癮喪失了自信,還被另一個能夠為他提供毒品的女人所控制。
故事發展到這里,三個要素已經齊全,可以告訴你的是值得往下看,第一結尾并不壞,只不過過程還需要費一番曲折;其次舞曲音樂很動聽,都是電子界的大牌做的,像Rob d、Chemical Brother、Massive Attack。需要提一句,幾個月前Massive Attack的靈魂人物3D就因藏毒被警察糾纏得好不辛苦。
大衛·柯南博格的《裸體午餐》描述了一位可憐的被LSD折磨得失去了寫作能力的作家;亞歷克斯·考克斯的《希德與南茜》根據真人真事拍攝,希德就是當年“性手槍”樂隊那位死得不明不白的主唱,如果不是因為毒品,他無可能進入這一場不可思議的經歷;康拉德·魯克斯的《回到查巴克》講的是60年代怎么戒毒,丹尼·博伊爾的《猜火車》講的是90年代怎么戒毒,當然都是上個世紀的事情了,也當然都和麥克馬洪線一樣,有這一碴和沒這一碴差別不大,反正日子繼續云里霧里;回過頭來中國還有張揚的《昨天》,藥物致幻下的賈宏聲會說出“約翰·列儂是我爸爸”云云;索德伯格的《毒品網絡》以紀實手法真實反映了毒品問題對美國社會所帶來的嚴重危害,緝毒官員自己的女兒也因為吸毒而離家;到了奧米·奈姆的《瑪利亞》,地點則轉換為第三世界的哥倫比亞,可以想象的是,毒品控制下的土地更加滿目瘡痍,人與毒品的辯證也更加撲朔迷離。發達國家每年耗資無數尚且解決不了的問題,貧困國家怎么搞定?
有請松島菜菜子
小 白
松島菜菜子2003年初和福山雅治合作了一部連續劇《美女與野獸》,據說是收視率僅次于木村拓哉的戲,而《美女與野獸》本身就是講收視率大戰的,值得所有身在媒體正為收視率收聽率發行量廣告額和獨家新聞發愁的同仁學習。
松島菜菜子是個電視臺晚間新聞的制片人,永遠是筆挺的職業套裝、充滿自信的神態,她的人生信條就是提高收視率。為了收視率,她可以不惜一切,盡管偶爾會有一絲猶豫。
節目組里人品上乘的老記者因為一心愛好拍攝鳥類,被她勒令退出,她說,我不需要好人,我需要優秀人才;組里一位記者采訪不到位,沒能拍到比別人更真切的近景,被她拍桌子訓斥,聲音傳到大辦公室,人人杯子里的水都起了波紋,好像地震的感覺;下了班,大家準備聚一聚的,剛想把手伸向美味的螃蟹火鍋,一個電話打來,命令火速趕到單位,準備緊急制作雪災新聞。
美女的新聞理念弄得一幫老油子沒了方向,只好大醉一番,半夜拿著個DV在街上瞎逛,碰巧卻趕上了建筑事故,于是逮到了第一手鏡頭。
有條新聞涉及本電視臺的綜藝節目主持人打人事件,美女要求部下為了收視率原則,出賣昔日伙伴的親密關系。
為了搶到獨家新聞,松島菜菜子常常親自上陣。有位教育大臣涉嫌貪污,美女要求獨家采訪,卻被要求以色相交換,美女思考一夜終于拎著個DV只身前往;美女剛從母校演講回來,聽說母校收取贊助費的丑聞,馬上把鏡頭對準了她的老師,最后老師被迫辭職;有個新聞居然涉及到美女的老爸,最后發現老爸的上司大臣竟是個大貪官,老爸也是幫兇,于是美女制片人含淚在鏡頭前質問老爸,弄得老爸只好感慨萬分摸摸閨女的頭,真出息了,老爸有你這樣的閨女,就是判了刑,也算為你的收視率做了貢獻。
老爸的覺悟看來并不高,人家哪里是為了收視率,而是為了伸張正義,牽出一張張黑幕,職業崇高感油然而生。
對照本城新聞競爭,雖然已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卻還是小菜一碟,想想看,將來哪天\"松島菜菜子\"入主本城娛樂媒體會怎么樣?
那時候,記者恐怕就沒有休息時間了,全天候秘密跟蹤名人,坐什么車,去什么地方見什么人,談什么,記者跟潛伏特務沒什么兩樣,要的就是這種神秘和懸念。
劇組探班,恐怕連盒飯都沒得享用了,因為要長時間趴在廁所墻上;如果有大明星,還得三班倒地在他(她)下榻賓館的門外埋伏,看他們拍片之余如何用花天酒地打發寂寞。
不過可以想像菜菜子小姐每天看完節目或者報紙清樣,一定會感嘆,娛樂新聞真是比社會新聞好做啊,基本不涉及到親情、愛情和友情的矛盾,還有什么比這更幸福的呢?
名人的友誼
呂 玫
無意之中看見那英和王菲當年攜手同唱的錄像,想起了兩人的友誼,記憶中一直是那英在接受媒體采訪的時候說起與王菲的友誼,不知道一向少言寡語的王菲如何評價兩人的這段緣分。總之如今他們的友誼已經不再被提起,也許是宣傳期已經過去。當然,每隔一段時間總有關于明星友誼的報道,就像明星總和明星在戀愛一樣。
名人和名人有沒有友誼?雖是老生常談,卻也是千古命題的檔次,不好回答,讓我們換個說法——國家和國家有沒有真正的友誼呢?兩個國家之間是沒有悠久不變的友誼的,隨著時間、相互間利益關系等的變化,國家之間總是好好壞壞,變化莫測。
單個的人也一樣,前些天還整日里跟你勾勾搭搭,連上個廁所都要喊上你的人,轉眼或許因為一點利益關系,就會對你心存芥蒂起來,別說上廁所,就是連開會,也主動坐得離你遠遠的。
這樣的故事你一定熟悉:兩個同時進單位的女孩,真是同進同出,不分彼此的。可是辦公室來了個帥哥以后,情況就發生了微妙變化。帥哥因為工作關系跟甲常一起說話,乙開始有點吃醋,后來某一天,另外一個同事悄悄對乙說,看見帥哥和甲蕩馬路。乙看甲的眼光便有了怨恨,飯自然是不一起吃了,話也說得少了,然幾個月后,終于傳出他和外單位一女孩談起戀愛,甲和乙立刻又走到了一起,她們開始共同聲討帥哥的朝秦暮楚、見異思遷,在對甲的不斷安慰中,兩人和好如初。
許多青春的故事里,都有相同的情節,盟友和情敵,轉變只在一瞬間,人生的故事甚至會因此而改寫,有意思的是,兩個男人同時愛上一個女人,自負的人會向后退,兩個女人同時愛上一個男人,善良的那個會放棄愛情選擇友誼。
不過到最后,總會產生錯綜復雜的過程來。
友誼之于人生,是一種財富。
友誼之于愛情和事業,卻是一種不穩定的催化劑。
它們只能在平行的兩條路上行走,才能相安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