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中旭 馮亦斐
半年前,在博鰲,鄭必堅首次提出了“和平崛起”理論;半年后,當他再次來到博鰲,“和平崛起”已成為世界關注的命題。
“和平崛起”,并不僅僅是鄭必堅個人的思考,而是這個國家對過去25年發展道路的總結,對未來道路的展望
4月24日,博鰲論壇“中國和平崛起與經濟全球化”圓桌會議后,鄭必堅接受了中國《新聞周刊》的專訪。
用爭霸崛起行不通
新聞周刊:美國前總統喬治·布什在博鰲亞洲論壇午餐會上說,他已經注意到胡錦濤主席和(中國的)現任領導集體正在致力于我們稱之為和平崛起的事業。這是否表明,“和平崛起”理論已受到世界的關注和認同?
鄭必堅:我很高興布什前總統注意到了這個提法。中國和平崛起的發展道路說到底,就是希望在發展自己的同時,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成為維護世界和平的穩定力量、建設性力量,而不是破壞力量;這就決定了我們不僅要以和平的、發展的、改革的姿態與亞洲共同崛起,而且也會努力發展和深化與包括美國在內的發達國家的關系,使亞洲與世界對我們的未來增強信心。
新聞周刊:您在剛才的演講中用了兩句成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與人方便,與己方便”,其中的含義是什么?
鄭必堅:我想和平崛起的道路是對我們25年來發展道路的思考,也是針對中國威脅論和中國崩潰論的思考。
兩次世界大戰中的德國和日本,還有二戰以后蘇聯后期的勃列日涅夫時期,搞軍事爭霸,都沒有好結果。就是說用爭霸來實現崛起,崛起了就要稱霸,這種道路是不行的。對別人不利,對自己也很不利。所以我們更加確信我們這條路走對了。
和平崛起首先從自身做起
新聞周刊:您剛才講過,和平崛起的基點在我們國內,如何認識這一問題?
鄭必堅:首先搞好我們自己(的事),重心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在和平發展的時代條件下,在和經濟全球化相聯系而不是相脫離的進程當中,獨立自主地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是我們建設中國走和平崛起發展道路時思考的核心問題。
沒有獨立自主這個立足點,只依靠外面,怎么行?自己的力量不調動起來,自己不活躍,自己的積極性不迸發出來,自己的國內市場不能開發出來,自己的人民的儲蓄不轉化為投資,自己的勞動力素質不提高,你有希望嗎?
我以為要有三個創新:
第一制度創新,就是改革。一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化改革,一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加強;
第二是科技創新,不抓科技,還是老一套,資源能源問題怎么解決?現在已經很緊張了。
第三是文化創新,包括思想面貌、道德面貌,各種文明的建設,中國文明的傳統,同時吸收世界文明的優異成果,這個工作量之大、之艱巨,是前所未有的。
不能一有風吹草動就中斷建設
新聞周刊:中國的和平崛起需要一個相對有利的國際環境。如何保持一個穩定的國際環境?
鄭必堅:國際風云變幻,有很多不可測因素。我們當然要爭取一個和平的環境。爭取到了,對國家極為有利,這就是戰略機遇期。至于說不可測因素,我們也要分析,有各種各樣的情況。鄧小平講過:除非發生大規模外敵入侵,我們都要堅持經濟建設為中心。不能只要有沖突,有一點風吹草動,就中斷了我們的建設。
新聞周刊:民族化情緒、極端民族情緒會不會影響和平崛起?
鄭必堅:我們當然不贊成狹隘民族主義。同時我們要做負責任的大國,當然要有民族自尊,民族自信,我以為這是必要的。
新聞周刊:我們注意到您在講話的過程中對大國和周邊關系的描述,中國與周邊的關系越來越重要。
鄭必堅:對,是大周邊的概念。我們還要營造各種周邊機制:睦鄰,穩鄰,或者叫安鄰。
新聞周刊:那么,中國實現和平崛起是否有一個標準?
鄭必堅:總的標準就是基本實現現代化,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就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