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欲曉 沈 抒 宋 軍

急性腦血管病通常被稱為腦卒中(“卒”讀“促”,突然之意;“中”讀“仲”,是中風之意。腦卒中主要是指腦梗塞和腦出血),也叫中風,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和多發病,是導致患者殘疾的首要疾病。我國現有的500~600萬中風病人中,約有3/4不同程度地喪失勞動能力或生活自理能力。如何盡量減低腦卒中導致的殘疾、腦卒中患者何時開始進行康復訓練以及如何在家進行康復訓練,是許多患者及其家屬想要了解的問題。為此,我們特請中日友好醫院物理醫學康復科謝欲曉、沈抒、宋軍三位專業人士撰寫系列文章,并分兩期介紹有關知識。
腦血管病嚴重危害人類的健康,人們對它的認知程度卻非常有限。據美國最近的一項調查顯示,38%的人不知道腦卒中發生在什么部位,92%的人不知道什么是一過性腦缺血發作,91%的人不知道突然出現平衡障礙、共濟失調(運動笨拙和動作不協調)是腦卒中的危險信號。目前我國雖然沒有進行統計,但人們對腦卒中的了解甚少,使我們在臨床康復醫療工作中遇到了許多令人憂慮的問題。
多數患者錯過了最佳康復期
許多人認為,腦卒中病人住進醫院,吃上藥、輸上液就萬事大吉了。他們不知道腦卒中的康復應該從疾病發生之時就開始,與藥物治療是同步的。在我們收治的腦卒中患者中,大多是患病3個月后才來就診的,均不同程度地留有難以逆轉的后遺癥。丹麥曾有學者對1197例在急性期就開展康復訓練的中風患者的一項實驗結果表明,95%的病人患病6個月后功能得以恢復,80%的病人在發病6周內恢復生活自理能力。另有資料顯示,腦卒中患者如在1個月內開始康復訓練,其功能達到生活自理者平均只需86天;而1個月后才開始康復訓練,則需要100天以上,有時效果還不滿意。一項由國內十幾家醫院共同參與的國家“九五”攻關課題研究的初步結論表明:腦卒中患者康復訓練開展得越早,功能恢復得越好,足下垂、肩關節半脫位等合并癥也越少。
患者需要正確的康復指導
腦卒中好發于老年人,發病后家人出于對老人的孝心而給予周到的照料,不讓病人參與一些生活自理活動。其實,長期臥床靜養,不但影響偏癱肢體運動的功能恢復,而且還易導致肌肉和神經的繼發改變,如肌肉萎縮、關節攣縮等,給康復帶來困難。這在醫學上稱為“廢用綜合征”。另一種情況是,一味強調積極訓練,缺乏康復專業人員的指導,訓練方法不科學,而引起“誤用綜合征”。例如,腦卒中病人常常是上肢屈肌張力高,甚至處于痙攣狀態(手指、手臂向內屈曲,不能伸直),但有些病人由于不懂康復知識,在本應鍛煉手和臂的伸展功能時,卻使用一種練握力用的”橡膠圈”拼命地練手的握力或用各種方法練習拉力,結果是強化了屈肌,手指和肘關節越練越伸不直,長時間鍛煉的后果是加重了手和臂的功能障礙,糾正起來很費勁。
因此,普及腦卒中康復的相關知識,充分認識早期康復對保證腦卒中患者日后的生活質量有重要意義。
長期以來,腦卒中的康復治療一直圍繞著恢復軀體功能和提高生活自理能力進行。1996年在美國心臟病學會腦卒中預防和康復專題研討會上,專家們認為腦卒中的康復治療應包括6個方面:
1.預防,早發現,及時處理合并癥。
2. 最大限度地訓練生活自理能力。
3.提高病人和家庭的社會適應性。
4.鼓勵病人重返社區,預防繼發性殘疾。
5.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
6.預防腦卒中的復發以及與腦卒中復發有關的疾病。
現代康復醫學認為,腦卒中偏癱肢體運動功能的康復,有賴于大腦高級神經中樞與肢體神經通道之間的促通,這種通道的建立只有對肢體不斷進行有效的刺激才能完成。因此,腦卒中患者應早期進行康復運動鍛煉,只要病情穩定(一般在發病后3~5天),就應開始康復鍛煉活動。
還有人錯誤地認為,腦卒中患者在半年以后進行康復訓練就沒有意義了,再鍛煉肢體功能也不會更多地恢復。其實,很多病人在發病1年后才開始康復鍛煉,肢體功能仍有改善,如果不堅持鍛煉,已經恢復的功能也會退步。
一些伴有高血壓、冠心病等其他臟器病變的患者擔心,鍛煉會引起血壓波動和心臟病發作。其實,腦卒中的康復鍛煉是循序漸進的,只要避免過度勞累和用力過度,一般不會發生這些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