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時候開始康復
原則上從中風發作的第一天起,就應有康復醫療的介入。
但是,越早越好并不意味著沒有任何限制。在患者病情尚不穩定、意識狀態明顯不佳(如昏迷)等狀況下,不宜進行以坐起等移動動作為代表的正式的康復訓練??祻蛯<艺J為:正式的康復訓練,以證實神經系統損傷不再進展后48小時開始為最佳時期。腦梗塞應在發病后3~4天開始,腦出血在發病后10~14天開始。如有并發癥,最好由康復專業人員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確定開始時間。1個月以內均為早期。
為什么腦卒中康復應早期進行
關于急性腦卒中早期康復開始的時間長期以來爭論不休。以往認為必須等待臨床狀況穩定后開始康復訓練。近年來腦出血微創手術的迅速進步以及成功的腦梗塞超早期溶栓治療,完全改變了腦卒中患者恢復的進程,可使患者急性期病情迅速改善。康復治療師采取的一些適度的康復措施如正確的體位擺放與變換、關節被動運動、排痰呼吸功能訓練、吞咽障礙訓練等,對預防腦卒中患者靜脈血栓形成、肺栓塞、褥瘡、肢體關節攣縮以及改善肺部感染、吞咽障礙有重要意義;另外,來自皮膚、肌肉、體位變化的各種刺激均有利于整合大腦皮層功能,是促進意識恢復的重要手段。因此只要有強有力的生命支持系統保障,患者的康復措施采取的時間宜早不宜晚,而且訓練強度也可適當加大。這些觀點都對以往傳統認識產生了強烈的沖擊,從而使得部分患者康復措施幾乎可與臨床治療同步進行。

急性期患者應怎樣保持正確的床上姿勢
除了極輕微的偏癱病人外,多數病人在發病后早期往往保持一種仰面朝天的臥床狀態。而仰臥位易出現姿勢異常(圖1),同時在骶部、足跟和外踝處容易出現褥瘡,所以要減少仰臥位的時間。由此可見,在這個階段保持正確的床上姿勢是主要的康復任務。通過正確的體位調整,能使病人盡早地重新認識與儲存正確的運動模式。這不僅有利于預防并發癥的發生,也可有效地發揮早期康復訓練的作用,即通過正常姿勢模式的反應,來促進大腦神經功能的恢復。
仰臥位正確姿勢(圖2)用枕頭支撐頭部,枕頭的高度適中, 不宜過高。
將患側肩胛骨托起,下面墊一薄枕;患側上肢外展30°,手心朝上;肘關節伸直;使腕關節呈輕度后伸位,在上肢下墊一枕頭?;紓润y關節下放一薄枕,以防止髖關節的回縮;股骨外側墊一薄枕,以防止患側下肢的外旋;膝關節下放一小圓枕頭(枕頭不宜過大),足下放一軟枕,以保證踝關節背伸位。兩腿之間放一枕頭,防止大腿內收肌短縮。
健側臥位正確姿勢(圖3)用枕頭支撐頭部,枕頭不宜過高。
患者胸前放一枕頭,患側上肢前屈90°抱住枕頭;患側上肢呈伸展位(注意防止肩胛骨回縮),手中放一紙卷,保證患手拇指與其余四指呈對指位;腕關節呈輕度背伸位。患側髖關節呈屈曲90°位;膝關節呈90°位,在膝關節下墊一枕頭(枕頭的長度應從膝關節到踝關節——防止患側髖關節的外旋);足下墊一枕頭,保證患側踝關節背伸90°。
患側臥位正確姿勢(圖4)用枕頭支撐頭部,枕頭的高度適中,不宜過高。
患側肩關節前屈呈90°位,在患側肩胛骨處墊一枕,使其肩胛易向前傾;肘關節伸直;手心朝上;腕關節稍背伸。軀干稍向后旋轉,在身后放一枕頭。健側下肢屈曲90°,膝關節下墊一枕頭。

為什么要進行關節活動訓練
腦卒中早期患者因為癱瘓不能活動,時間長了容易導致關節攣縮變形、肌肉萎縮。本來應恢復走路的患者,也因明顯的關節變形或活動受限而不能走路,或獲得自理能力的時期延遲,也加重了護理者的負擔。臨床康復的研究證實:關節固定4天,組織學上就可發現攣縮現象。正常關節固定4周時,其關節功能降低或喪失。固定時間在3周以內,其變化是可逆的,40天以上恢復減慢,60天以上則不可逆。關節攣縮明顯限制了偏癱患者恢復獨立步行等能力,因此早期進行維持關節活動范圍的訓練十分重要。
早期的被動關節活動度的訓練,是防止關節攣縮的重要手段,一般需在不同程度的輔助下進行。最好每天2次進行四肢各關節的全范圍活動3遍,關節已有攣縮時應同時進行溫熱治療,增加關節的牽伸性,并減輕疼痛。由于關節攣縮的易發部位主要是足踝部,而踝關節攣縮引起的垂足對步行影響較大,所以踝部的被動關節活動應多加注意。還要注意肩關節等的活動訓練。應注意關節的被動運動一定要適度,以患者有輕度的能忍受的疼痛為宜,如操之過急對患者進行暴力牽拉等手法,會產生骨化性肌炎等難以逆轉的不良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