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患者多為急性發(fā)病,突如其來的生理功能障礙,使患者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經濟負擔驟然加重。中風后遺癥功能恢復,不能如患者期望的那樣在短時間內就見到很明顯的效果。這會導致患者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如恐懼、消極、悲觀、煩躁等心理反應。患者常陷入絕望和擔憂的抑郁焦慮狀態(tài),有時還通過向周圍的人發(fā)脾氣來發(fā)泄他們的焦慮。
對患者的情緒波動,家屬要予以寬容和理解。除了照顧好他們的日常生活外,家屬還要耐心勸慰病人,給他講解疾病進展的規(guī)律,康復訓練的方法,激發(fā)病人對康復訓練的興趣,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對患者提出的敏感問題回答要靈活、策略,既不要讓他的期望值太高,對最后的結果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又要讓他對疾病的恢復充滿信心。如患者問:“我這只手什么時候能動?”“我最后能不能自己走路?”可回答:“你積極配合,努力做康復訓練,肯定會好一些的,我們爭取最好的結果吧。”還可以舉一些成功康復的例子,幫助他面對現實,克服恐懼、緊張和悲觀情緒,使病人能盡早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康復訓練中去。
此外,還應鼓勵患者盡早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如洗臉、梳頭、吃飯等。對好的行為表現要及時表揚,多鼓勵;而對不好或不夠正確的行為方式則應采取淡化的方式處理,不要強行糾正或批評,以免挫傷他們的積極性。
隨著病程的進展,功能改善的速度會逐漸減慢。當功能恢復的程度與患者所希望的不相吻合時,他們可能又有情緒波動,出現焦慮、抑郁。此時應多關心、安慰他們,向他們解釋康復過程需要時間,要有耐心,不可急躁;要讓他們看到自己的進步,重新建立自信心。
當患者出院回到家中,應該給他們營造一個溫暖和睦的環(huán)境,讓他們感到自己被關心和重視。在生活上鼓勵他們自理,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動如掃地、擦桌子、擇菜等,讓他們感到自己并不是一個廢人,這有助于維護自尊心和自信心。此外,還應鼓勵患者多與周圍鄰居、朋友交往,積極參與娛樂活動。這些均能幫助患者保持一個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最大程度地發(fā)揮康復的作用。當然,對抑郁癥狀嚴重的患者,應督促病人按時服用醫(yī)生開給的抗抑郁藥物。
總之,心理干預應貫穿于康復的全過程,在疾病不同的時期,根據患者不同的心理特點,給予相應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