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腦卒中?
腦卒中是大腦血管的急性病變。當大腦的血液供應受阻塞或血管破裂出血,使部分腦組織受到損害時,腦卒中就發生了,這也就是醫學上所說的“腦血管意外”,也稱“中風”。雖然損害的范圍常常很小,但對身體功能會造成相當大的障礙。
腦卒中后肢體功能恢復的規律
在腦卒中發作后,經急救,病情逐漸穩定。這時病人軀干和四肢近端(如肩、髖)的活動恢復較早。病人開始轉動身體、翻身,而后靠坐、獨坐,進而站立到逐漸恢復行走。從身體部位來說,下肢比上肢恢復得早,大關節比小關節恢復得早。下肢活動的恢復的順序是髖部→膝部→踝部→足趾,而上肢恢復的順序是肩部→肘部→手腕→拇指。在時間上,運動功能的恢復經過3個月,進入所謂“運動恢復平臺”,即活動能力的改善相對緩慢、進展較為穩定的階段。到6個月時,運動障礙基本穩定。了解這些規律有助于病人和其家屬建立起正確的認識,心平氣和地配合康復訓練。
腦卒中后功能恢復的程度受哪些因素影響
腦卒中病人的康復結果受如下許多因素的影響:
*大腦受損的范圍和嚴重程度。受損范圍越大、程度越重,恢復越差;反之,則較好。
*身體的健康狀況。
*病人參與康復的主動性。
*病人的年齡。高齡患者恢復較差。
*腦卒中再次發作者,恢復較差。
*家庭和社會的支持。如果家庭成員和親友對患者的康復抱有積極態度,對腦卒中和功能康復的規律有一定的認識,以及能對周圍環境做適當調整以方便病人,對患者的恢復都是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