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經濟持續穩定高速增長了25年,突破了西方學者關于東亞經濟增長不超過22年的 增 長極限的判斷,被稱為“中國奇跡”。2004年第一季度中國經濟增長率達到了9.2%。當世 界各國都以驚異的目光審視中國時,倒是我們自己要保持清醒的頭腦。
在中國連續多年高速增長的前提下,卻隱藏著一個不爭的事實。國家發改委主任馬凱提 出的一組數據讓我們警醒:2003年中國不但已經成為世界第一煤炭消費大國和第二石油、電 力消費大國,而且消耗了占世界當年消耗總量近50%的水泥、35%的鐵礦石、20%的氧化鋁 和銅,卻只創造了占世界總量4%的GDP。而且上述統計中尚未計入因污染而造成的環境成本 ,如果把“環境投入”也計入綜合成本,則中國經濟投入與產出之間的反差將更加驚人。
這樣的反差只能產生于如下兩個事實,一是在世界整體經濟結構中,中國經濟還處于產 業鏈條的下端,高能耗、高污染、低技術、低產出的基礎產業,依然占有太大比重;二是即 使在同一產業中,中國資源利用的效率水平,也遠遠落后于世界先進國家。
2003年,我國13種主要能源和初級產品的進口額近500億美元,同比增長了49%。今年 一季度原油進口量為3014萬噸,同比增長35.6%,全年進口將會超過1億噸,成為僅次于美 國的第二大石油進口國,這也給我國的能源安全帶來了很大的風險。
據了解,有關國家戰略石油儲備的立法已提上了日程。今年“兩會”期間,有關加快戰 略石油儲備立法的議案呼聲非常高,國內外的諸多因素迫使我們把戰略石油儲備盡早實施, 并籌措專項石油儲備金。有關專家提出到2006年我國的石油儲備應該達到180天的安全線。
為此,有關人士指出,本世紀的能源開發應走多元化戰略,大力開發水電、核能、太陽 能、風能、生物能等再生能源,以減少對石油、煤炭的依賴,以贏得能源的可持續發展。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再次解讀中央政府的經濟“降溫”政策,就有著更深刻的含義。 目前采取的一系列經濟降溫措施,不但是對國內經濟發展的適度調控,而且也是針對外部資 源約束所做的主動調整。否則等到世界能源、原料供應無法滿足中國經濟需求饑渴時再被動 剎車,其震蕩幅度和強度將難以承受。如果中國經濟不進行適度控制和發展模式的轉變,我 國經濟將可能成為世界能源和原料的“黑洞”,給世界經濟帶來難以控制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