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中國家實行各種稅收優惠政策,對吸引外資、促進本國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與此同時也會犧牲一部分本國的稅收利益。因此,這些國家在制定稅收優惠政策時,必須結合本國國情,從整體投資環境來考慮稅收優惠的程度,并注意稅收優惠與國家經濟政策導向性相一致,避免為吸引外資而進行稅收優惠競爭,從而使國家的財政收入受損。
從整體投資環境考慮稅收優惠程度
投資環境是指影響國際資本完成其自身職能的一切外部條件,它包括許多因素,稅收是其中的一個方面。外商是否去一國投資,要看這個國家的整體投資環境,并不會只看稅負是輕是重,稅收優惠是多是少。當然,稅負的輕重確實也是影響外商投資決策的一個重要因素。但如果一國政局穩定,而且自然資源豐富,勞動力成本低,技術水平高,國內市場廣闊,那么,即使該國沒有很多的稅收優惠,只要稅負正常,對外商沒有歧視性,外商仍愿意來投資。
在發展中國家,中國是向外商提供稅收優惠較多的國家之一,但根據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在中國投資的外國公司所作的調查,外國投資者看中的主要不是中國的稅收優惠,而是安定的政治環境、低廉的勞動力成本以及巨大的國內市場等其他有利條件。而稅收優惠給中國稅收利益帶來的損失卻相當可觀。據統計,1995年,中國對外商投資的稅收優惠政策使稅收收入減少660億元人民幣,占當年GDP的1.2%。1993年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芝加哥大學教授米爾頓·費里德曼在中國訪問時曾指出:"大多數投資者到中國來投資是為了賺錢,如果他們通過有效率的生產和技術合作贏得利潤自然是好事,可一旦外國投資者在中國的主要財富僅得益于盲目的減免稅和一系列優惠政策,則中國在引進外資的同時也引進了潛在危險,為此付出的代價也許比實際引進的外資大得多。"
盡量避免稅收優惠競爭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對外國投資態度的轉變,許多發展中國家紛紛取消或放松對外國投資的限制,并采取了不少稅收優惠政策。在這一過程中,出現了另一種趨勢,即各國競相出臺各種稅收優惠措施,而且相互攀比,不斷加大本國的稅收優惠力度,從而在發展中國家中形成了一種稅收優惠的競爭局面。例如在東南亞國家中,泰國企業所得稅的名義稅率為35%,但由于有大量的稅收優惠,實際稅率只有28.5%;馬來西亞公司稅的名義稅率為32%,但實際稅率只有18.3%。中國對外商投資企業的所得稅稅率為33%(包括地方附加稅),但實際稅率只有12%。這種稅收優惠競爭使一些發展中國家提供的稅收優惠超過了合理的程度,從而給這些國家造成了巨大的財政收入損失。
而與此同時,由于有些發展中國家并沒有與發達國家(投資者的居住國)締結稅收協定或協定中沒有稅收饒讓條款,而且這些發達國家又不對本國居民的國外投資所得免稅,因此,許多發展中國家提供的稅收優惠并沒有使外國投資者真正受益,只不過是把本國的一部分稅收收入轉讓給了外國投資者的居住國。所以,目前印度尼西亞、摩洛哥、拉脫維亞等國已逐步取消了對外商投資企業的稅收優惠。
稅收優惠要注意導向性
一般而言,發展中國家對外國投資者提供的稅收優惠應以特定稅收優惠為主,優惠的政策導向性必須十分明確,必須緊扣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戰略和經濟政策目標。一旦國家的經濟政策目標發生變化,這些稅收優惠也應相應調整。在這方面,韓國的經驗值得借鑒。
早在20世紀60年代,韓國為了吸引外商投資,實現"出口主導型經濟開發戰略",曾先后頒布了一系列吸引外國資本直接投資的法則,并向外國投資者提供一系列稅收優惠措施。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后,韓國又提出了"科技立國"的口號,并制定了政府主導型的科技發展體制。由于這時韓國已實現了出口導向型經濟發展目標,并且已從一個資金短缺的國家轉變成為一個資本充裕的國家,所以,從80年代中期開始,韓國開始調整稅收優惠政策,逐漸取消了與出口政策相關的稅收優惠項目以及對賓館、飯店投資的一般性稅收優惠,將稅收優惠的重點放在鼓勵發展高科技項目方面,從而使稅收優惠與國家的整體發展規劃一致。韓國的經驗表明,隨著國家經濟情況的變化,稅收優惠政策也應做相應調整,不能搞原則不明確的、或一成不變的稅收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