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朱
近一段時期,無論是在學術界、還是在實踐界都掀起了對我國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反思,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許多人認為,我國原有的“以市場換技術”戰略是徹底地失敗了。尤其是在WAPI標準被無限期推遲實施之后,對現有的吸引外資戰略進行聲討的聲音是越來越多。但是,對于類似的觀點,筆者不敢完全茍同,并以為,外商直接投資的大量利用對我國的經濟發展帶來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在部分行業和產業中也帶來了大量的新技術,促進了我國的技術進步。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我國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整體情況。20世紀70年代末期,我國面臨雙缺口的境況:技術和資金方面嚴重短缺。大量引進外資就成為一種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截至今年第一季度,全國累計批準設立外商投資企業475589個,合同外資金額9774.08億美元,實際使用外資金額5155.36億美元,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FDI流入國之一。
外商直接投資的大量進入,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改變了中國資本市場的結構,使中國國內資本的性質與品質正在發生深遠意義的變化,給中國經濟增長注入持久的活力。此外,從產業發展的關聯效應看,外商直接投資提高了國內產業后向與前向的關聯度,呈現出推動和拉動國內經濟良性發展的顯著效用;以出口導向型的外商直接投資提高了“中國制造”的國際競爭力。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外貿易增長十幾倍,使對外貿易總值占國民經濟總值達35%左右,外商直接投資功不可沒;引進外資還促進了國內市場競爭機制的建立,促進了要素流動并進一步提高了社會資源配置的有效性,從而促進了經濟增長質量的提升。
但是,外商直接投資帶來積極效應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負面效應。這其中,又有多方面的問題。第一,部分人擔心我們國家存在著FDI依賴癥。自從實施積極財政政策以來,由于收入分配、社會保障等各方面的原因,國內消費市場一直就沒有啟動起來,而政府推動的投資和FDI也就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兩個重大動力。在這種投資格局下,就有人拿美國和中國的投資境況進行對比,提出美國對FDI的依賴程度也沒有我國高,我們對FDI的依賴性是異乎尋常地高。甚至有人說FDI占我國GDP的比重已經超過了40%,大大高于其他亞洲國家,例如日本的FDI僅占GDP的1.1%。筆者以為,先不說美國和日本等發達市場經濟國家自有資本過于充足,就說在我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外資的比重也不是很高。就拿2002年的例子來說吧。當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為43202億元,折合美元是5223.94億美元,而當年實際使用外資的數額是527.43億美元,占全社會固定資產的比重僅為10.1%。也就是說,還沒有出現所謂的FDI依賴癥。
也有人說,我們國家資金短缺情況已經從1994年以后發生了轉變,到2003年底銀行存款大于貸款49059億元人民幣,是前10年的7.29倍,外資優惠政策的這個理由也應改變。但是依我看來,儲蓄存款的快速增加,并不能說我們國家已經解決了資金缺口的問題。因為持有資金的主體不同,它的作用機制就不同,在市場經濟中的定位和運作方式就不一樣。比如,將資金交給民營經濟掌握,產生的效率遠比國有經濟主體產生的效率高得多。而現實情況是國有企業的存款和資產占了全社會資產的大部分,經營效率和效益都很低下。這背后暴露的還有投資體系存在重大缺陷的問題。不能因為我們的存貸差迅速擴大,就說資金缺口已經解決了。
目前,三農問題、中西部地區均衡發展問題、國有企業改革問題、居民的就業問題、基礎設施建設問題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等等的問題,單靠國內的資金是遠遠不夠的,都需要大量外資的進入,不吸引外資是不行的。
第二個擔心是國有資產的流失。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崇尚“國退洋進”的流行理念,導致了各種“超國民待遇”不減反增,也導致部分外資與國有企業的“合謀”所形成的國有資產流失。還有就是,由于外資的超國民待遇,導致部分國內企業先出國再返回的“曲線投資”現象。比如,在零稅率的避稅港注冊的企業,可能有一部分就是從國內出去的,然后再進入國內來投資的。通過這種途徑來投資的話,就可以得到一個外商的身份,所有制結構、享受的稅收政策都不一樣了。這里面,不僅存在部分國有資產的流失,也損失了一部分國內本應該征收到的稅收收入。其實,依我看來,這種損失不是由于外資戰略的失敗所造成的,而是由于現行的稅收優惠政策及其相關的外資管理制度存在漏洞而形成的惡果。或者說,制度上的缺失導致了國有資產的流失和稅收收入的損失。
第三個擔心的問題是,現有的“以市場換技術”戰略并沒有帶來技術上的進步。他們認為,我國出讓了大量的市場份額,卻沒有在付出較大的市場代價的同時獲得所需的技術;我國在借助FDI成為制造大國的時候,卻并沒有靠“以市場換技術”的策略而成為制造強國。不僅如此,他們還認為,跨國公司現在持有的技術還阻礙了中國的技術進步。
還是讓我們用事實說話。中國社科院財貿所江小涓研究員領導的課題組曾先后于1997年和2001年對跨國公司的技術水平進行調研。他們以外方母公司為參照系,將外商投資企業使用的技術劃分為母公司先進技術、母公司比較先進技術和母公司一般技術。為了避免在判斷技術先進性時產生歧義,他們又以技術和產品投入使用的時間作為判斷標準。母公司的先進技術,指在母國企業使用不足3年的技術或投放市場不足3年的產品;母公司比較先進的技術,指雖然在母國使用時間已達3年以上,但至今仍然在使用的技術或生產的產品;母公司的一般技術,指在母國已經不使用的技術或不生產的產品。如果企業同時使用兩種或三種技術,以其主要產品為主;如果幾種技術水平的產品銷售額大致相等,就以其水平最高的技術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