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慧平
大豆產業發展前景廣闊
大豆是非常重要的植物蛋白質和食用油資源,也是一種潛力大、功能全的作物。大豆蛋白加工領域是大豆精深加工中極有潛力的領域,產品也大多是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產品。大豆中含有一些對人體有特殊功能作用的生理活性物質,如磷脂、異黃酮、乳清蛋白、維生素E、低聚糖、大豆纖維等。這些物質的開發利用,也是大豆精深加工的重要領域。特別是大豆磷脂被譽為“大腦的食物”、“血管清道夫”、“可食用的化妝品”、安全有效和無毒副作用的天然營養保健品。其次,大豆是我國人民傳統的,具有重大營養保健價值的生活必需品。大豆是我國人民主要的植物蛋白營養來源作物;豆油則是國人主要優質油脂營養來源;豆粕是我國畜牧業和水產養殖業飼料蛋白的主要來源。
另外,種植大豆是解決農民就業的重要途徑,也是農民增收特別是現金收入的重要來源,涉及4000多萬農民的生存和發展,也影響到全面小康社會的實現。發展大豆產業有利于東北、黃淮海地區乃至全國農業結構的戰略調整。從這個意義上說,在未來農業經濟發展中,大豆產業將會占半壁江山。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大豆蛋白占世界作物蛋白的64%,大豆油產量占世界食用植物油的32.5%,居首位。近10年來,全球大豆需求的增長是玉米的2.1倍。根據美國大豆協會的預測,2011年全球需求量將達7000萬噸。
隨著大豆產業的發展,我國出現了一批以加工國產大豆為主的龍頭企業。這些企業的發展促使大豆種植、加工和銷售的體制發生深刻變化,形成了頗具特色的大豆發展模式,為整個農業體制改革作出了很好的示范效應。這種模式的內涵是以較大經濟實力的加工龍頭企業為中心,通過訂單農業與農場和農民結成利益共同體,實現共同發展。黑龍江九三油脂(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吉林德大有限公司、大連華農豆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成為了第一批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
產業的比較優勢明顯
首先,大豆種植規模擴張潛力大。大豆在我國分布很廣,除青海外,各省市區均有種植。東北和黃淮海地區自然環境優越,是世界上最適宜種植大豆的地區之一,被稱為大豆種植的黃金地帶。2001年面積為1.18億畝,按三茬輪作要求,這兩個地區適合種植大豆面積年均可超過3億畝。
其次,品種、質量提高空間大。近年來,我國已育成了一批高蛋白、高油、高產及特用的優質大豆品種。這些品種可以實現統一繁育和加工、統一包衣、統一包裝、統一標志和統一供種和成片種植。在國家“大豆振興計劃”的促進下,黑龍江省570萬畝高油大豆的平均含油率達到22.3%,較普通大豆含油率高出2~3個百分點。只要國家大力支持,3~5年內全國高油大豆的含油率可達20%~21%。
再次,單產和總產量提高余地大。2001/2002年世界平均畝產156公斤,美國178公斤,阿根廷173公斤,巴西180公斤,而我國僅為108公斤。我國大豆畝產雖低,但有巨大增產潛力。據測算,若國家按照WTO規則給予適當支持,在發展東北大豆的同時積極開發黃淮海地區大豆,我國2006/2007年度大豆總產量可達3600萬~4000萬噸。屆時不但能滿足國內需求,而且可以發揮非轉基因和“綠色-有機”大豆的優勢擴大出口。
第四,種植和加工成本可降幅度大,國際競爭力可迅速提升。我國大豆畝成本低于美國和巴西,但斤成本卻比美國、巴西略高,主要是畝產太低。畝產與國產大豆的競爭力有明顯的正相關關系。只要提高畝產,我國大豆的國際競爭力可以大大提升。據有關方面測算,2002年東北大豆提高畝產后,使成本低于美國和巴西,特別是斤直接成本明顯低于美國和巴西,費改稅后間接成本可降低10%~20%。農墾系統直接成本比美、巴低30%和10%,但間接成本卻高出較多。
第五,美國和阿根廷出口的主要是轉基因大豆,而我國是非轉基因和“綠色-有機”大豆,這有助于增強國產大豆產業國際競爭優勢。
大豆產業呼喚政策扶持
如果政府支持性政策適當,中國還有可能成為世界上主要的非轉基因大豆出口國。幾年來,中國一直把重點放在大米和小麥等谷物的生產上,而沒有重視大豆,從而導致大豆生產的投資低、科學研究落后。因此現在大豆供應正在成為一個大問題,這促使我國政府開始慎重地考慮大豆政策問題。
美國是中國最大的大豆供應國,對其大豆出口實行巨額補貼。與美國不同,我國實際上沒有給予大豆任何補貼,相反,稅收和其他不合理措施卻提高了大豆生產成本。在這一點上,我國政府也將會進一步采取改進措施,努力擴大生產,再加上政府按照世界貿易組織規則實行政策和財政支持,將使中國到2006年將大豆產量增加到至少3600萬噸,從而很容易滿足國內需求。
專家認為,我國應按照世貿組織規則制定大豆產業政策;制定大豆產業發展戰略和規劃,在鞏固發展東北大豆生產的基礎上,加快黃淮海、南方等地區大豆生產發展步伐;應以大豆品種改良和相應的栽培技術及其推廣體系為核心,大力發展我國大豆科學技術;以國家級龍頭企業為中心,發展訂單農業,加速產業化經營;建立社會化服務體系,支持農戶、龍頭企業、銀行聯合利用期貨市場進行套期保值業務,最終使農民實現“先賣豆、后種地”,做到根據市場需要調整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