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安 雷梅香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決定,金融機構從2004年1月1日起,擴大貸款利率浮動區(qū)間,農村信用社貸款利率浮動范圍由0.9~1.5擴大到0.9~2.0。近日,我們對湖北省某市農村信用社貸款利率上浮情況進行了調查,認為農村信用社貸款利率上浮對農村信用社經營及農村經濟發(fā)展的正負兩面影響均較明顯,對農村信用社執(zhí)行貸款利率浮動政策的管理亟待加強。
擴大貸款利率上浮空間的有利影響
1、有利于提高農村信用社盈利能力。貸款利率浮動空間擴大后,該市農村信用社貸款利率全面上調,由過去統一上浮50%調整為50%~100%,短期貸款最高利率由7.965%上調到10.62%,比過去提高2.655個百分點,加權平均利率上調超過2個百分點。利率的提高帶動農村信用社利息收入明顯上升,1月~5月,全市農村信用社貸款利息收入2391萬元,同比增長27.59%;調查的“五社一部”利息收入658萬元,同比多收利息116萬元,上升21.4%。預計農村信用社全年利息收入可達5900萬元,比上年增長21.95%,其中因貸款利率上浮可增加利息收入800萬元以上;預計全年可實現利潤1440萬元,比上年增加640萬元,上升80%。
2、有利于刺激農村信用社增加信貸投入,支持“三農”發(fā)展。貸款利率上浮空間擴大后為農村信用社減虧增盈提供了政策基礎,擴大信貸規(guī)模是增強盈利能力的最現實、有效的途徑。今年來,該市農村信用社信貸投放積極性空前高漲,截止5月末,全市農村信用社累計發(fā)放貸款56409萬元,同比上升7.39%;凈增貸款37604萬元,同比上升21.11%。農村信用社僅多增貸款預計可增加200萬元的凈利潤。信貸規(guī)模的擴張,既提高了農村信用社的效益,也有力促進了農村經濟發(fā)展,1月~5月,全市農村信用社凈增農業(yè)貸款32148萬元,占全部貸款凈增額85.49%,基本滿足了農業(yè)生產資金需求。
3、有利于調整農村信用社經營觀念,增強自主經營意識。擴大貸款利率浮動幅度,有利于增加農村信用社貸款定價自主權,各級信用社及聯社對此反映十分積極,認為對信用社發(fā)展提供了有利政策。信用社可以根據借款對象的信用狀況、借款期限、用途等情況,靈活利用利率政策,支持自己的業(yè)務競爭,促進搞活經營,提高效益。
4、有利于改善農村金融信用環(huán)境。近幾年,該市大力實施“農村信用工程”,農村金融信用環(huán)境有了較大好轉,但仍有少數農戶信用觀念淡薄,誠信意識不強,拖欠信用社貸款問題長期得不到根治。今年農村信用社實行以信用等級為基礎的差別利率后,誠信真正與貸款戶的實際經濟利益掛起鉤來,在全市農村引起較大反響,爭當信用戶成為農戶的普遍要求。某鎮(zhèn)一農戶因長期拖欠信用社貸款未評為信用戶,今年他在其他農戶影響下,主動籌錢償清了全部貸款本息,進入信用戶行列。到5月末,全市信用農戶已達10.9萬戶,占全部農戶的73.8%.
提高貸款利率上浮空間的負面影響
調查表明,貸款利率上浮空間擴大后,主要存在以下方面負面影響:
1、加重了農民的利息負擔,不符合國家扶持農民增收政策。調查發(fā)現,農村信用社在執(zhí)行利率政策時較多考慮的是自身利益,沒有執(zhí)行對“三農”貸款少浮或不浮的原則,貸款利率不分行業(yè),不分規(guī)模全部上浮,不利于農村經濟發(fā)展和增加農民收入。該市農村信用社農戶貸款占全部貸款的70.34%,今年通過提高利率新增800萬元利息收入中,約有560萬元利息是向農民多收取的。近年來,國家為扶持“三農”發(fā)展,不僅實施了一系列惠農政策,而且對農業(yè)生產給予補貼,全市農民今年可享受國家糧食補貼2746萬元。然而,由于農村信用社貸款利率全面上浮,全市新增農戶貸款利息(含糧食種植以外的其他各業(yè)貸款利息)約占國家糧食補貼的20.4%。某村8個農戶糧食面積105畝,其中水稻面積76畝,今年可享受國家補貼3700余元(含水稻種子補貼),8個農戶共有貸款2.8萬元,需支付利息2570余元,比上年多付利息640余元,占國家補貼的17.3%左右,使國家惠農政策打了折扣。
2、與民間借貸利差縮小,促使民間借貸活動擴大化。該市過去民間借貸活動規(guī)模小、范圍窄,主要集中在少數個人生活急需即私營企業(yè)、個體戶短期資金方面,利率一般在8%~15%。今年信用社提高利率,加之受信貸控制影響,民間借貸范圍、規(guī)模有擴大趨勢,利率也比過去提高3個百分點以上,最高年利率超過20%。
3、農村信用社實際壟斷農村金融市場,借款人被迫接受高貸款利率。目前,四大國有商業(yè)銀行基本退出農村金融市場,放棄了對鄉(xiāng)鎮(zhèn)為主的農村經濟的支持,以支農為主業(yè)的農業(yè)銀行也撤出農村金融陣地,農村金融市場實際已被農村信用社所壟斷。因而,農村信用社在貸款投向投量、利率高低、期限長短等方面的規(guī)定變相帶有強制性,借款人沒有任何選擇余地,只能被動接受。調查中,很多農戶對此意見較大。
4、存貸款利率相差懸殊,利差超過合理水平。近幾年來,我國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一直處于下調狀態(tài),但存貸款利差越來越大,利率調整的總體做法是以犧牲存款人的利息收入,彌補金融機構虧損和資產損失。如按農村信用社1998年3月25日一年期存貸款利率與目前對比,存款利率降幅巨大,貸款利率下調甚微。一年期存款利率由5.22%下調到1.98%,降低3.24個百分點,降幅高達62.07%;一年期貸款利率由7.92%下調到5.31%,降低2.61個百分點,比存款利率少降0.63個百分點;如按信用社上浮利率計算,實際貸款利率由11.088%降低到10.62%,僅下降0.46個百分點。1998年3月25日利率調整后,農村信用社存貸款實際利差為5.868個百分點,而目前利差高達8.64個百分點,利差是存款利率的4.36倍,比1998年利差擴大2.772個百分點。如此之高的利差在國際、國內十分罕見,在一定程度上,農村信用社可以不需要加強管理、提高資產質量,僅僅靠多放貸款就能獲取較大效益,不利于農村信用社健康發(fā)展。
5、高利率導致農村信用社出現客戶流失現象。由于農村信用社貸款利率大幅提高,加之商業(yè)銀行結算便利并采取不浮或少浮利率政策,致使農村信用社一些較大型優(yōu)質客戶出現轉投商業(yè)銀行趨勢。如果農村信用社不及時進行補救,將會因為大、優(yōu)客戶的流失影響自身發(fā)展。
農村信用社貸款利率浮動亟需規(guī)范
今年黨中央、國務院出臺一號文件,實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支持“三農”增收。對此,人民銀行、銀監(jiān)部門及直接服務“三農”的農村信用社均責無旁貸。我們認為,應著重抓好“五項”工作,規(guī)范農村信用社利率浮動行為,降低農村貸款成本,讓利于民,實現增加農民收入的目的。
1、人民銀行應依據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出臺“三農”貸款利率優(yōu)惠政策。人民銀行過去多次要求農村信用社對“三農”貸款利率不能“一浮到頂”,但規(guī)定很籠統,難以操作,對農村信用社“一浮到頂”行為約束力有限。因此,人民銀行必須針對種植業(yè)、養(yǎng)殖業(yè)等生產周期長、收益低、風險大的傳統農業(yè),制定相應的貸款利率政策,貸款利率上浮幅度應控制在20%以內,既能減輕農戶利息負擔,又能兼顧農村信用社實際利益。
2、盡快建立基層人民銀行與銀監(jiān)部門的協調、溝通機制,強化貸款利率管理。
3、適當發(fā)展支農金融機構,扭轉農村信用社一家壟斷農村金融市場局面。農村信用社獨家支撐農村金融市場,對“三農”貸款利率“一浮到頂”,實現壟斷利潤,是農村金融體制的重大弊端。應當恢復農業(yè)銀行對“三農”的金融服務,對農戶直接給予信貸支持;農業(yè)發(fā)展銀行應對服務對象進行調整,重點支持“公司+農戶”產業(yè)化生產,通過對龍頭企業(yè)的信貸扶持,從另一渠道解決農戶生產資金困難。
4、督促農村信用社建立靈活、惠農的浮動利率形成機制。人民銀行應加強引導,督促、協調農村信用社根據不同行業(yè)、不同對象的信用等級、經營情況、發(fā)展?jié)摿百Y金市場供求確定貸款利率浮動幅度。農村信用社貸款利率浮動應堅持讓利于農、減輕農民利息負擔的原則,對種植、養(yǎng)殖業(yè)實行不浮或少浮政策,以此降低農業(yè)生產成本,推動農村經濟發(fā)展和農民收入增加,實現農村經濟和農村信用社“互利、雙贏”。
5、加強對農村信用社資產質量監(jiān)管,促進農村信用社以質量求效益。銀監(jiān)部門應加大對農村信用社資產質量的監(jiān)管,督促信用社提高信貸資產質量,千方百計降低不良貸款比例,促使農村信用社在增效工作中減少對高貸款利率的過分依賴,解決困擾農村信用社改革、發(fā)展的首要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