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月秋
任何完善、嚴謹的法律、法規、制度最重要的莫過于執行;任何慷慨動聽的語言最重要的莫過于行動。
近年來為了規范發展、正本清源證券市場頒發的法律、法規、條例不知有多少;管理層在各種場合所發表的鼓舞人心的講話也不少,但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多少,市場表現自有公論。
就以股票發行保薦人制度本身而言要優于過去的審批制和核準制,但如果落實不到實處,制度再好也毫無意義,“江蘇瓊花”事件就是最好的例證。
我們不妨去查閱一下中小企業板所有上市公司公開發行股票的上市公告書,千篇一律地寫上了保薦機構(上市推薦人)為發行人發行上市的推薦意見和信誓旦旦的保證:
“發行人公司章程符合《公司法》、《證券法》等有關法律、法規和中國證監會的規定;發行人本次股票發行符合《公司法》、《證券法》、《深圳證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規則》、《深圳證券交易所中小企業板上市公司特別規定等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已具備公開上市的條件。發行人董事了解法律法規、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規則及股票上市協議規定的董事義務與責任;發行人健全了法人治理結構、制定了嚴格的信息披露制度與保密制度。本推薦機構(上市推薦人)已對上市文件所載的資料進行了核實,確保上市文件真實、準確、完整、符合規定要求。保薦機構(上市推薦人)保證發行人的上市申請材料、上市公告書沒有虛假、嚴重誤導性陳述或重大遺漏,保證其承擔連帶責任。本保薦機構(上市推薦人)與發行人不存在關聯關系,愿意推薦發行人的股票在深圳交易所上市交易,并保證不利用在上市過程中獲得的內幕信息進行內幕交易,為自己或他人謀取利益。”
人們不知保薦人是以輕飄飄的,還是以沉甸甸的筆寫下這保證和意見的。為什么不同的保薦人為不同的發行人能寫下如此相同的意見,為什么都把發行人描繪得那么完整無缺,人人都能得100分?如果老師給所有學生的考試成績都打100分,那么這考試的意義又何在呢,那不是在搞形勢主義、走過場嗎?上市公司的運行情況千差萬別,復雜極了,豈能互相拷貝推薦書!既然份份推薦書都是一樣,那么這樣的推薦書還有什么意義,這能說明保薦人履行了他的責任嗎?這不是在誤導、欺騙管理層和投資者那又是什么?
目前股票發行上市的保薦制度不像保薦制度而成了發行人上市的綠色通道;推薦書不像推薦書而成了發行人的護身符;保薦人不像保薦人而成了發行人發行上市的辯護人。投資者用百萬年薪養起來的保薦人就這樣盡職盡力嗎?除了為發行人保駕護航外,為投資者干了什么?由此而言,“瓊花事件”的發生就不足為奇了。如果不以此事件為鑒,狠抓保薦制度的落實,使保薦人勤勉盡責,定將會發生更多的更嚴重的“瓊花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