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明 朱衛東
“黃山采風”系列報道(三)
(一)
黃山市是一座新興的旅游城市,前身是徽州地區,1987年11月經國務院批準設立黃山市,現轄3區4縣和黃山風景區。目前,黃山境內現有世界遺產地2處,世界地質公園1處,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3處,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和重點保護街區2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0處,國家級自然生態保護區2處,國家森林公園3處,國家地質公園2處,省、市自然、人文景觀中,
黃山旅游資源豐富,文化底蘊厚重,生態環境優越,區位優勢明顯。這里旅游資源得天獨厚,品位極高。黃山市是我國唯一擁有2處世界遺產地的省轄市,世界自然和文化雙遺產地、世界地質公園、我國首批4A級景區黃山風景區,方圓1200平方公里,核心景區154平方公里,山體氣勢磅礴,風景雄奇瑰偉,尤以奇松、怪石、云海、溫泉、冬雪“五絕”聞名的黃山著稱于世。
黃山周圍景觀簇擁,著名的有“徽州古民居博物館”西遞、宏村,全國四大道教圣地之一齊云山,江澤民親筆題名的全國品位最高、規模最大、謎團最多的“花山謎窟”,靜謐如詩的“黃山情侶”太平湖,清新秀麗的“山水畫廊”新安江,“活動著的清明上河圖”屯溪老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牯牛降、清涼峰等。
這里歷史文化底蘊厚重,博大精深。黃山市既是徽商故里,又是徽商文化的發祥地,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清明時期徽商稱雄中國商界300多年。徽文化以儒家文化為內核,涵蓋哲、經、史、醫、科、藝等諸多領域,體系完整,博大精深,并孕育了朱熹、程大位、漸江、戴震、胡雪巖、黃賓虹、陶行知、張曙、胡適等眾多歷史名人。
這里自然生態環境優越,物產豐富。黃山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境內山巒重疊,山水相間,形成了“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的地理特征。全市森林覆蓋率達75%以上,大氣質量和地表水質常年保持國家一級標準,自然生態條件一流。境內物產豐富,既是黃山毛峰、太平猴魁、祁紅、屯綠、黃山貢菊、徽墨、歙硯等名特產品和傳統工藝品的主產地,也是安徽省木竹、蠶桑、水果、食用菌、中藥材的主要產區之一。水能和礦產資源也很豐富,螢石、蛇紋石、瓷土、膨潤土的儲量均占安徽省的70%以上。
這里地域區位承東啟西,通江達海。黃山地處皖浙贛三省結合部,是沿海與內陸腹地的過渡帶,是安徽省“一線兩點”開發開放和“兩山一湖”旅游經濟發展的戰略重點之一。205國道、皖贛鐵路橫貫境內,市內有國家一類航空口岸,開通了20多條國內航線和直線國際包機。隨著今明兩年徽杭高速公路、合銅黃高速公路、黃山機場擴建、鐵路黃山站升級改造等一批大交通項目的實施和建成,潛在的區位優勢必將進一步顯現,對黃山的跨越式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二)
1979年7月11日至16日,鄧小平徒步視察黃山全程,高瞻遠矚地指出:“黃山是發展旅游的好地方,要有點雄心壯志,把黃山的牌子打出去。親手揭開了黃山開發開放的新篇章。江澤民同志于2001年5月17日至21日親臨黃山視察,寫下了《登黃山偶感》的壯麗詩篇,并對黃山的保護、開發和利用作了一系列重要指示。”
20多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和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黃山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走出了一條符合黃山實際、具有黃山特色的發展路子。始終堅持經旅游牽頭的發展戰略和政府主導型的發展路子,山上山下一體,自然人文融合,旅游業與其他行業相互滲透,初步實現了“把黃山的牌子打出去”的目標,形成了大黃山、大旅游、大產業、大市場的格局。產業規模迅速壯大。2002年接待游客706萬人次,旅游收入25.2億元,創匯5600萬美元。全市旅游從業人員達15萬人次。產業體系完備。形成了以黃山風光為龍頭,以徽文化為特色,以國際化旅游休閑設施為新亮點的旅游產品體系。
昔日的“徽之黃山”已成為馳譽海內外的“世界名山”,昔日的“自然山”、“尋常山”已成為國家級“文明山”、“安全山”、“衛生山”。黃山風景區名列首批中國文明風景旅游區示范點榜首,并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亞洲唯一的梅利娜·邁爾庫里文化景觀保護與管理國際譽獎,最近又被世界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地質公園,成為展示祖國大好河山的重要窗口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場所。
目前,黃山市委市政府正在著眼于建設旅游大市、生態大市、文化大市,提出了完成“三步跨越”,實現“三最”目標,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構想。即到2007年,全市經濟總量年均以兩位數增長;到2010年,人均主要指標達到全國平均水;到2020年,人均指標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基本建成特色鮮明、功能完善、文明富裕、國際知名的現代旅游城市,成為“全國最美、山區最富、生態最佳”的地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