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志元 潘 強
在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主辦的“中外名家系列講座”活動三周年之際,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先生應邀在活動中發表演講,談了他此次出國訪問的感受以及對民營企業國際化發展的一些看法,其中不乏真知灼見。
韓國:敢把歐洲老牌“勁旅”拉下馬
這次出訪,我感觸非常深刻。在韓國看到的大企業中,韓國三星電子很了不起,現在每年增長的速度都超過了35%。非常小的閃存,已經做到8個G的存儲,在全球是領先的。我看到了他們的研發能力,銷售值的8%都在搞研發,這是很大的投入。他們的團隊朝氣蓬勃,非常有國際競爭力。他們立意很高,不斷開拓,特別有奮斗的精神。晚上十點,我走過他們辦公室的時候,多數的燈還亮著,說明他們在做什么呢?他們還在不斷地拼搏,立志去做全球這個行業的老大。我在他們身上看到了韓國人的勤奮以及大氣拼搏的精神,我感覺到我們應該向他們這方面學習。
我也參觀了現代集團。現代汽車,單個廠據說是現在世界上最大的。同時也參觀了現代的造船廠,這是全球最大的造船廠之一。中國遠洋集團的幾艘船正在建造過程中,十來個船塢都是十萬噸以上的船。整個場地不大,但是工作井然有序,朝氣蓬勃。他們的規模、管理、運作都是世界一流的,我們也要向他們學習。
同時也看到了浦項鋼鐵。小小的韓國沒有煤,沒有礦產資源,但是鋼鐵卻做到全球最大,靠什么?靠激情,靠一種民族的責任感,靠一種艱苦創業的奮斗精神。在短短20多年的時間,就建成全球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這種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從韓國企業那里,我看到了中國民族企業應該奮斗拼搏的東西,他們給我們出了一個難題的同時,也給我們上了一課。民營企業是否要考慮一些問題,現在我國有的民營企業有錢了,有的民營企業也比較大了,但是有錢、大了不一定是強,真正要做強、做大是不容易的。韓國的企業又大又強,強體現在什么地方呢?強體現在國際的競爭力,強體現在他們的人才隊伍,強體現在他們的研發能力,強體現在他們在國家經濟中所占的地位。我們要學習,要向韓國企業學習,要向韓國人的奮斗精神學習。學習他們的規模,學習他們的拼搏,學習他們的敬業,學習他們的科技,學習他們的決心。在韓國我看到一種力量,這個力量就是民族的力量,全國上下抓發展的力量。確實國內的企業跟他們比,可能還有些差距,特別是民營企業的差距比較大,但是我們暗下決心,應該向他們學習,同時能夠趕上他們,有可能有些民營企業還能夠超過他們,因為我們的市場很大,我們的機制比他更好,我們的發展勢頭比他們的更快,為此我們非常有信心。
歐洲:“老爺車” 還能開多久
代表團除了出訪韓國外,還訪問了奧地利、西班牙、葡萄牙幾個國家。這幾個國家是另一番景象,整個國家幾乎看不見工地。我們在一個國家參觀的是三個葡萄酒廠,我們品嘗了有一百年歷史的葡萄酒,感覺味道特別香,特別濃。在這個有上千年酒文化的地方,我們看到它的現代,感覺到它的歷史,但是它已經老了。還有一個體會就是我們中間的某一個企業家去商店買衣服,東挑西撿到五點半。五點半一到老板娘就關門了,然后說對不起,時間到了,關門了。我們說衣服挑好了,馬上給錢,但她就是說不,下班了。可見那個地方高度福利,高度規范,人民享受人生的觀點確實占優勢。他們有優勢,城市建設的很美麗、很規范,也很現代,但是他們的競爭力跟韓國比,應該說差得多,跟中國的民營企業比也差的多,跟我們的國有企業,我覺得還是有差距。
歐洲已經老了!歐洲是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發展的起點,經歷了幾百年的發展和積累,它的發達程度、社會福利、社會文明水平等社會整體實力明顯高于其它國家和地區,處于一個相對穩定的階段。但是,和正在崛起的發展中國家相比,在拼搏精神上,在工作激情上,在勤奮程度上,它們的確已經老了!也許真的該稱他們為“歐洲老爺車”了。此景猶如中國戰國時期的一段歷史:秦人雖生于荊棘之地,但其善于經營,執業有道,團結至誠,軍民為求國之富強而兢兢業業;而趙、齊等傳統的強國,安與現狀,居安而未能思危,國富而不圖進取,兵強而不謀軍略,最終而被秦所兼并。由此,我們可以看到,韓國和歐洲的西班牙、葡萄牙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韓國的企業就是我們民營企業的榜樣,我們要向他們學習。我們該學習什么呢?我們需要學習的是一種精神,這就是不懈努力的精神;我們需要學習的是一種勇氣,就是一種敢于拼搏的勇氣;我們需要學習的是一種力量,就是強大的競爭力量;我們需要學習的是一個目標,就是世界領先的目標!
民企:國際化才是出路
黨的十六大談到了民營企業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兩個毫不動搖,一個是,毫不動搖地發展公有制經濟;另一個是,毫不動搖的鼓勵支持發展非公有制經濟。
中國民營企業發展的突破口究竟在哪里呢?究竟如何才能將我們的民營企業做大做強呢?其中一個關鍵環節就是民營企業的國際化進程。
這次出訪,我印象特別深的是葡萄牙,我們跟四批商會接觸,這些商會其中有當地人的商會,也有華商。這些商會中的華商企業家們不得了,了不得!他們是一群什么樣的人?是浙江人,是溫州人。他們在這個地方經過大概數十年的努力,已經扎下根來。開始,他們做餐飲。后來,有了一定基礎,他們把中國很多的產品賣到葡萄牙,賣到整個歐洲。隨后,他們在當地建立了很多批發市場和民族市場,開辦了商城,并且形成連鎖效應。就這樣,他們從頭開始,由小做大了。
我跟他們溝通,最近十年也有不少企業和企業家們到那兒去,他們在中國小有成就以后,到那兒去投資發展,先開餐館,后做買賣,把中國的衣服、皮帶、小商品、五金工具拿到那里經營。生意越做越大,開批發城,中國城,辦了好多家商店,而且形成連鎖效應,并且葡萄牙在歐洲相對窮一些,中國商品集聚相對容易一些。我在他們身上感覺到中國民族企業拼搏的精神和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他們告訴我在這個地方國家政府規定每周工作35個小時,但是他們的工作遠遠超過70個小時,非常辛苦。他們都開寶馬車、奔馳車,而普通的葡萄牙人開的車檔次比較低。華人的房子非常好,他們非常努力,這就是中國的民營企業在海外求得的發展。
從他們身上我看到了中國民營企業國際化的未來,跟國際接軌,從小做大,一步步去做,腳踏實地,發揚釘子精神,不斷去努力,去拼搏,去進取!
民營企業想加快自身的國際化進度,特別要注重自身整體素質的提高,眼光要寬廣,目光要長遠。隨行出訪的有一位李和金先生,年紀不大,30出頭,英國劍橋的博士,一口流利的英文。另外還有一位企業家,也是英國著名大學的MBA,現在是哈佛商學院的學生,更重要的是她國際化的水準,跟英國、美國多個投資公司合作,正在中國從事一項非常偉大的事業——要在中國大地上建立一百個現代化的、能夠與國際接軌的慈善性質的醫院。一個年輕人能夠做這么大的事,說明她的抱負和遠見非同一般。
新希望:國際接軌的“過來人”
民營企業走出去的方向,不能只瞄準歐美等發達國家。其實,在一些國內環境安定,國家謀求經濟發展的發展中國家中間,他們會給中國的民營企業提供很好的發展環境。中國民營企業的發展不能“閉門造車”,我們需要知道外國人的工作方式,知道他們的想法。經過國家商務部的批準,我們在香港設立新希望國際公司,專門做投資。同時在越南建了兩個工廠,非常漂亮,三年時間,成為當地最有影響的、非常有競爭力的飼料企業。通過這樣的努力,我們得到越南政府、越南社會、越南農民的認可,我們在越南投資的領域就開闊了,有些企業找我們怎樣共同在越南投資。同樣在菲律賓也做了發展,我們的企業開始跟國際接軌的歷程就是這樣,一方面,一步一步,小步快進,逐步走向國際。另一方面,加大了國際合作的力度,跟世界銀行、AFC、日本、美國、歐洲、新加坡發展銀行有廣泛的合作,共同投資好幾個億做商業。
我們作所有做的這一切都是為了什么?都是為了能夠在全球化的過程中發揮我們的作用,我們有優勢,因為我們了解中國國情,我們很拼搏,我們的機制非常好,我們在國內有較好的品牌、聲譽和影響。但是我們有劣勢,在于我們的國際化水準不夠,研發能力不夠,規范運作的能力、手段、措施不夠。怎么辦?一方面我們自身加強學習,另一方面引進了一大批在海外工作過的華人,也引進了一些臺灣人、新加坡人或者其他人。最近有一個非常大的歐洲公司的投行總裁,非常有名,多次申請要加入新希望的投資公司,希望在我們投資公司里做副總。而這個人士是一位法國貴族,參加過我們幾次會議,他走了以后差不多半個小時我們屋里還有香味,因為他是貴族。
就是這樣的人,跟我們在一塊共同發展,我相信我們國際化的程度就會比較高。我們在發展、合作的過程中,我們不懂的語言他懂,我們不懂的理念他懂,我們不懂的法則、規律他懂,將大大加快我們國際化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