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吳宗熿教授是“主客體關系學”的創始人。他歷經了半個世紀的不懈努力,先后出版了10本論著,創建了這門新型的高綜合性的社會學科。“主客體關系學”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即生命的“原態”的角度來研究生物、人和社會,因此可以“一通百通”。在人們長期有爭議的疑難社科問題上,他都做了比較科學的論述與回答,并建立了一套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他認為人類進化,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因,是生存發展的需求,而不是生產與經濟。這被稱之為“一條公理”。人的需求是有規律,遵循著“需求,效率、合作”三大定律。“主客體關系學”聚集了全國一批著名的專家學者,并得到了他們高度評價與支持。
本刊特約吳教授來談談企業如何賺錢的問題。
德國大哲學家黑格爾有句名言,他說人對事物的認識,往往是“熟知,而并非真知”。把這話用在人們對經濟問題的認識上也是很恰當的。
例如,在辭書上就找不到一個大家公認的對經濟是什么的確切的解釋,用學者的話來說,“還是一個模糊的對象”。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把搞經濟,叫作“做買賣”,這倒比較符合實際,不過這只看到了經濟的一些表面現象。正因為如此,所以做買賣,小的如街頭叫賣,大的如國際貿易,都并不是一件容易、簡單的事。也就是說,都并不一定能夠盈利(賺錢),或者說,具有很大的風險性。其實,風險性來自盲目性。許多人不懂得搞實業經濟(投機性的證券交易一類除外),好比下棋,而不是賭博。下棋是有規律可尋的,下棋的規律就是棋路、棋譜。誰越懂得棋路、棋譜,誰就越能贏棋。同一個道理,經濟運行也是很有規律,誰真正徹底懂得經濟規律,誰就會立于不敗之地,也就是能夠做到“只賺不賠”,這絕不是什么天方夜談。請看我們的剖析。
我們把經濟定義為“通過供給(滿足需求)實現增值的活動”。增值就是盈利,這是經濟活動的目的。增值的目的是通過供給這個手段來實現的。供給包括產與銷,也就是“賣”,需求是“買”。供給和需求是相對應的,這是經濟中包含的第一層道理。不用多說,這層道理幾乎人人都知曉。但是,要繼續深入下去,恐怕真正懂得的人就會越來越少了。
第二層,就是要弄清供給和需求之間的關系。有人把買賣雙方比喻成兩個巴掌,買賣成與不成決定于雙方,所謂“一個巴掌拍不響”。我們說,把買賣看成是同一個事物的缺一不可的兩個方面是正確的。但是,把兩者看成是對等的、并列的關系,就錯了。這是經濟活動中的一個帶有根本性質的錯誤。買賣中的所有失敗,除了權力亂干預造成的以外,幾乎全是這個錯誤認識引發的。那么供給和需求兩者之間究竟是什么關系呢?
供給和需求也是一種手段與目的的關系。需求是供給的直接目的、第一目的,只有達到了這個目的,即滿足了需求,才能達到間接目的、最終目的——增值。當然對于增值來說,供給和需求又都屬于手段的范疇了。由于供給滿足需求是增值的前提,所以,能否增值的奧秘就隱藏 “供給能否滿足需求”的關系之中。
既然供給是為了滿足需求,那么兩者的關系,只能是需求決定供給,供給服從需求的關系。也就是說,只能是需求什么,供給什么;需求多少,供給多少。具體點說,人家想買什么東西,你就賣什么東西;人家想買多少,你就賣多少,這才能賺錢。如果相反,你賣的東西是沒有人要的;或者是過剩的,當然就賣不出去,也就只能賠錢了。在計劃經濟年代,經濟效益為什么不佳,其中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不明白需求與供給之間是一種決定與被決定的關系,出現供給與需求嚴重脫節,也就是產歸產,銷歸銷。轉為市場經濟之后,經濟逐漸出現了生機,其主要的原因,顯然是市場經濟是以市場需求為目標的經濟。這一下,就把供給的方向端正了,使產與銷積極接軌了,經濟效益也就明顯增加了。需求決定供給,就是經濟活動中需要懂得的第二層道理。我們用順口溜來表述,就是“供給跟著需求走,不賺一百也賺九十九”。這就是說,只要供給跟著需求,就能夠只賺不賠。
有人說,我就是跟著市場需求走的,怎么還經常賠本呢?我們說,絕對不是,你看到的不是市場需求,而看市場有沒有供給。
在西方經濟學中有這樣一個例子。說有甲乙兩個制鞋公司,都派了推銷員到某個島國了解情況。甲公司的人回來報告說,該島沒有賣鞋的,居民終年赤腳,在那里鞋肯定賣不出去。乙公司的人回來報告說,該島沒人穿鞋,不是不需要鞋,而是長期貧窮落后,沒有鞋穿。現在不太窮了,買得起鞋了,只要進行很好地宣傳介紹,肯定有銷路,應該趕緊發貨。結果,甲公司失去了商機,乙公司賺了不少錢。顯然兩者的差別,就是跟沒有跟著需求走。
又如,有一條街道原來沒有飯館,當地居民在外用餐需要走很遠的路,很不方便。有人看到這種狀況,就在那條街上開了一個飯店,結果用餐的人很多,生意興隆,一天能賺上千元。由于開飯館不能壟斷,這樣的高額利潤,很快就吸引了眾多的投資者。時隔不久,這道街就相繼出現十多家飯館,用餐的人被分散,每家的顧客就都寥寥無幾了。結果是,第一家賺了大錢,第二家就只能賺小錢,最后大家都不賺錢。這不正好說明,第一家是看到了那條街道上有很大的用餐需求,有需求就有利潤,顯然他的供給(開飯館)正是跟著需求(很多人要用餐)走,所以賺了錢。而后來者,看到的是第一家開飯館(供給)能賺錢,他們也跟著開飯館(供給),顯然,后來者的供給是跟著先前的供給走,所以就沒有成功。這仍可編句順口溜,叫做“供給跟著供給走,不賠一百也賠九十九”。
當然,要真正懂得供給“如何”跟著需求走,還要懂得更深層次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