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 笑
仲秋時節,一個秋意漸濃的夜晚,在北京“長城腳下的公社”,SOHO中國有限公司舉辦的SOHO·尚都新產品發布會上,到場的近400位嘉賓,拉開了一場視覺華麗的盛宴。
“長城腳下的公社”12幢依山而建的房子,述說著張欣夫婦夢想的實現,而憑此讓張欣從意大利威尼斯雙年展上捧回中國第一個建筑藝術推動大獎,又似乎給夢想鍍上一層輝煌。
而當天,像是給“長城腳下的公社”作注腳,山體別墅間,游動著一群一伙時髦且又懷舊的人們。男人作著很有些精致的打扮,女人卻把最粗獷的裝束裹上。漂亮的更趨奪目,丑陋的干脆讓其丑得大方而又大膽,長裙飄飄,短裙依依。其間有許戈輝、馬艷麗、洪晃等在交談。這時,她伴著先生潘石屹,一路微笑而來。
她,便是張欣,SOHO中國有限公司SOHO現代城、建外SOHO、亞洲建筑師走廊、海南博鰲藍色海岸的主人,潘石屹的妻子,潘讓、潘少的母親。她一身黑色簡約短裙,神情自若,遠遠比往常雜志上意氣風發的她嬌小與甜美。她向洪晃揮手示意,又和另一位來賓談笑風生,電視臺的攝像機不失時機地將其納入鏡頭。
她與先生潘石屹被北京一家中文時尚雜志的出版人洪晃譽為“佳偶絕配”。還把她稱為“中國最聰明的女性”。洪晃說,“他們夫妻二人白手起家、創意無限,對當今中國中產階級的趣味把握得恰到好處。”
“如果再談半年戀愛肯定不會嫁給他”
張欣的父母是北京一家政府機構的翻譯。張欣15歲時父母離婚,她隨母親遷居香港。當時她和母親先后在很多條件極差的工廠打工。后來,張欣考取了Sussex大學和劍橋大學(CambridgeUniversity),研讀經濟學,然后回到香港,先后在高盛(GoldmanSachs)和TravelersGroup的項目融資部工作。
1994年,她帶著割舍不掉的中國情結回到北京。
當年5月,她在劍橋讀書時的好友,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常務副院長張維迎教授介紹她認識了房地產界的風云人物潘石屹,閃電式的戀愛和閃電式的結婚就此開始。
認識的過程充溢著情趣和預謀。
當時張教授幫她尋找企業投資,向她介紹了北京萬通公司。張教授說這個公司挺有意思,給他寄來一本小冊子——《披荊斬棘共赴未來》,他把書拿給她看,看看他們寫的東西后,再做決斷。
飛機上,她有些百無聊賴。
想起那本小冊子,她拿出來看,一看就非常激動。書中幾個青年知識分子的報國道路,辦企業的宏偉理想,一下子把她的浪漫情懷給點燃了,她猛然感到:這些人可能就是自己正在尋找的事業上的知音啊。
事不宜遲。一下飛機,她立該給張教授打電話,“……趕快介紹我認識這些人。”
于是,她先認識了馮侖,后來又認識了潘石屹。沒想到,在這個她度過了童年的地方,遇到一段驚天動地的愛情,“他點燃了我的浪漫激情”。半年后,張欣和潘石屹結了婚。“如果再談半年戀愛肯定不會嫁給他”,張欣后來如是說。
但是,這對夫婦并不是一開始就是黃金搭檔。婚后一年,張欣立即從高盛公司辭職,潘石屹也離開了萬通。新公司剛開始成立,潘石屹期望的是張欣發揮她資本運作能力把事業做大;而張欣的興趣卻在用她在劍橋學到的社會經濟學理論來改造一個中國化公司。這種立場分歧構成了一個在中國土生土長的商人潘石屹與一個受過國外名校教育的知識分子張欣長達兩年的情感沖突。
1997年10月,兩人曾面臨過一次情感危機——潘石屹期望的她做了整整兩年的新加坡國家投資因金融危機而流產,潘石屹于是不再相信華爾街的資本運作方式,兩人在徹底吵翻后決定分手。她去了英國,但是在輾轉反側思考后,她又最終選擇了回到潘石屹身邊。
張欣說:"這是我一生中做出的最理智的決定,做這個決定時我完全是死命推了自己一把。我意識到,要和潘石屹在一起,就一定要改變這個狀態,如果改變不了就必須人為地去改變。"
她是個比較善于解決問題的人,性格開朗,有話就說,不會憋在心里。“其實,細想想,婚姻問題很多都出在貧于交流上,人能互相理解就萬歲了!人往往是不善于交流或缺乏信心,最終影響生活本質的東西,而我遇到了問題,就比較愛交流。”交流為張欣帶來了幸福的婚姻生活,同時也為她的事業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突破。
源源不斷的好奇心
“第一次見張欣,她穿了一條吊帶的太陽裙,戴著頂大的草帽,臉圓圓的,眼睛也圓圓的,問了我好多關于這個專業的問題,她就像一個天真的女學生,充滿了好奇心。”法國藝術品保險商馬克曾說。
張欣是個好奇心極強的人,凡事一旦癡迷,不弄清楚誓不甘休。好奇心讓她對事物總是抱有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令她對未知的東西充滿向往和追求,“人一旦迷上某個東西,就會癡狂,就會激情澎湃,充滿挑戰性,自然就會神清氣爽,看上去要比同齡人年輕……”。
做了幾年建筑后,無論工程,還是一些很枯燥的東西,張欣都非常感興趣。藝術就更不用說了,她一好奇,就先看看這個東西是怎么回事。好奇心要是被調動起來的話,就再也壓抑不下去了。SOHO中國的員工已經習慣她的這種工作作風了,很較真,在他們看來,是張欣認真工作的態度使然,其實這是表像,后面還是她的好奇心在驅使。
無疑,張欣是極有才華的新經濟時代的現代女性,用SOHO現代城設計師安東尼奧的話說:張欣是一個具有“敞開”意識的人,非常善于接納、吸收國外先進的東西,而且這是她成功的前提。
一個人進步的前提就是不斷吸收,否則就只有倒退。年輕人與老年人的區別可能就在于大部分老年人吸收的力量越來越弱,而小孩子吸收得就很多很快。所以,她經常要求自己有一種好奇心,尤其是對自己不甚懂的東西,想知道的東西。她還明白一個道理,往往人家給你的東西,不一定是你所接受的,但你也還應試著去接受它。
“要想超越自己,必須要有這種敞開的心態”。1995年前,她是在華爾街做金融的,這之后從事房地產開發,這是一個不小的跨度,這跟她對身邊的很多事情都保持一種好奇心、一種敞開的心態有著很強的關系。正因為這種敞開的胸懷,才令張欣有了人氣旺盛的今天。
“聰明未被聰明誤”的女人
曾經有本雜志評選她為最聰明的女人。這個結果似乎有點意外,論美貌和機遇,誰都沒法和楊瀾比;論在商界里女人的地位,吳世宏是響當當的人物,但是讀者偏偏認定她是最聰明的女人。也許是“聰明”這個詞,使她的位置排在了其她人的前面。
對于女人來講,聰不聰明有時候倒是次要的,沒人去拿“聰明”作為一個重要標準來衡量女人,相反倒常有“聰明反被聰明誤”的說法,不論是誤了家庭事業,還是誤了享受生活,都稱不上聰明。如此一來,“聰明而又沒被聰明誤”的女人就太了不起了,稱得上是真正的聰明了,她就是其中一個。
她博得這個稱謂是有緣由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她總能從一個別人看起來不怎么明朗的境況中,帶出一個大團圓的結局。英國劍橋大學發展經濟學的研究生;放棄了在美國華爾街的富饒工作,回國嫁給潘石屹開小公司,換來了經營SOHO現代城、建外SOHO的成功;在事業如火如荼之際,暫時放棄工作,去香港生孩子;在完成女人向母親的角色過渡后,又重新踏入職場,提出亞洲建筑師走廊、海南博熬藍色海岸的項目規劃,有了現在人人羨慕的事業和家庭。
她的聰明還在于她雖然生活在有目共睹的矛盾當中,卻舒張有至,游刃有余。不僅如此,她還是兩個幼兒的媽媽,繁忙的工作,層出不窮的思想火花的操持者……她卻仍然使生活處于一種平衡狀態,沒有顧此失彼,這可能是每個職業女性最難做到的事,誰做到了,誰就是非常了不起的女人,當然也是最聰明的女人。
最近,張欣每天都要在工作中抽出一小時,到他兒子就讀的私立雙語學校參加家長活動。有時,她巡視一些店鋪的時候也允許孩子潘讓、潘少跟著她。
“我的兩個兒子性格大不一樣,老二是越上不去就越想上,老大是稍微超乎他的舒適度就不想上了。”她說:“小孩子犯點小錯誤是難免的,他們還小,還沒到講道理的時候,哥倆打架,只能勸。在整體上不會告訴他們誰對誰錯,不希望他們有矛盾,說誰對誰錯本身就會產生矛盾,強調分歧……總之,不知道什么是最好的平衡,那就‘和為貴吧!”
“第一次懷孕時,我對孩子沒有任何認識,也無法期待什么。但在孩子出生的那一秒鐘,聽到他的第一聲啼哭,我的女性的所有的溫柔、荷爾蒙,母性的責任感和愛情細胞都被調動起來了。”
“以前我考慮一些事情會有任性的時候,但現在我做什么決定必須要考慮到他們,像所有母親一樣。作為母親,都會本能地為他們奉獻自己,而且不要求有對等的回報。”張欣在家和人談話的時候,她所有的感官都沒歇著,都在留意著她的兩個寶貝的一舉一動。
易趣網副總裁張巖曾說:“我認識張欣很多年了,從她沒結婚的時候就認識她,這兩年我能覺出她的變化很大,她活得越來越安詳了。一次我去他們在懷柔的鄉間別墅,看見她抱著潘讓坐在房檐下,一邊逗孩子笑,一邊在搖椅上搖啊搖,我相信她一定覺得非常幸福,女人活到這一步,算得上圓滿了。”
讓工作和家庭互動起來
“現在我已經是個很幸福的人了,我有一個相處愉快的家庭,兩個可愛的孩子,而且有機會做我喜歡做的事情,這些都是我生活快樂的源泉。如果有一天沒有了我的家庭,沒有了這些工作,我會覺得很悲傷。因為這些快樂不是因為你有錢就可以換來的,而香車、豪宅、家私這些純物質的東西只要你有錢你就可以換來。”
“我追求的東西比潘石屹要實際、要理性。我追求的是看一部好電影,是不是有一本書令我感動。我喜歡好咖啡、好葡萄酒、好茶,喜歡勃拉姆斯與肖邦的音樂,對各種藝術質量有一種天然的敏感。剛開始,看不慣他的服裝,就讓他換掉!潘石屹不太走這根筋,你讓他穿什么,他就穿什么。最近,他總被媒體評為最佳時尚先生,最佳服飾獎什么的。我就說,對呀,這個獎應該授予我才更合乎實情呀!我可是他服飾方面地地道道的幕后策劃者。自從潘石屹兩次被《時尚》雜志評上最佳時尚先生后,他現在自己就比較注意了。以前我老得過去告訴他,你應當怎樣怎樣地穿衣服,現在我不說了,他自己也開始在琢磨什么場合穿什么了。”
“我非常注重家庭的感覺,比如我老公請別人來談公事,我就會問為什么不叫他夫人一起來呀,中國人的習慣是不帶著老婆孩子。其實請他的夫人一起來也并不耽誤事,氣氛還好,重要的事到隔壁屋里談個二十分鐘,也就完了,其它的時間家里人還可以在一起!”
在張欣的概念里,工作和生活的關系是可以自己控制的。既工作了又生活了,其樂融融。事業的成功對張欣的婚姻幫助很大,而她和潘石屹的結合,更是他們事業蒸蒸日上的根本原因,兩者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