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塵馨等
舊城新市
當中國的一些城市里推倒中式建筑,為滿大街矗立起被克隆得走了樣的歐式建筑而沾沾自喜時,歐洲,又早就開始了自己的城市復興運動。
城市是時代文明最集中的體現。城市復興首先伴隨著當代歐洲文明的自我覺醒和自我救贖。
對歐洲城市復興的風潮,我們是否該有所反思?
城市復興:喚醒現代文明
“很多人在看一個國家時,往往會因為這個國家的歷史而使他們對該國的印象停留在過去。因此,我們想向中國人民展現法國富有生機的、現代的一面?!闭劦皆谥袊e辦的長達10個月的法國文化宣傳目的時,“法國文化年”總協調人隆柏向《中國新聞周刊》如是解釋。
在不少中國人的印象中,包括法國在內的許多歐洲國家的城市始終保持著它古老與神秘的光輝,相反,人們對其當下的城市文明,并無多少印象。
今年9月1日,中國開放了29個歐洲國家作為出境游目的地,當更多人來到這些國家后,感興趣的也大都是她們的歷史印跡。無怪有藝術家曾說,所謂歐洲,就是用古舊黃銅雕鑄于街市的閑散和幽默。
這正是讓隆柏無比驕傲卻心情復雜的地方——當這個國家輝煌的歷史被保留并讓世人長久記憶,“陳舊”甚至“衰退”便成了它們甩脫不去的符號。
事實也是如此,從19世紀末開始,世界科技中心從歐洲向美國轉移;后來,日本也在許多方面超過了歐洲。歐洲逐漸失去了它的榮耀和優勢,恰如“龜兔賽跑”中的兔子,在過度自信中讓后來者搶了先機。
在后工業時代,科技文明集中反映在城市發展中。于是,讓城市變得更有生機和吸引力,成了如今歐洲各國在發展經濟同時致力的頭等大事。
他們稱之為“城市復興”。
英國,是這項自我拯救的“運動”中走得最早也表現得較為集中的一個。實際上,因為二戰等因素,德國是最早進行大規模城市改造的國家,而現在英國的變化之大卻似乎更讓人刮目相看——她的活力原來一直被人遺忘。
英國是世界上城市化率最高最快的國家之一,但92%的城市化率,使英國也成為城市現代化中問題最集中的一個。
事實上,早在上世紀70年代末,當中國正醞釀“改革”大潮時,“復興”即被英國政府在文件中提出。之后的二十多年間,“城市復興”漸從一個較為模糊的概念變成讓人耳目一新的理論,流行在英國乃至整個歐洲。
顯然,英國的城市復興動作比任何一個國家都來得迫切。這似乎與其急于找回二戰之前自己超級榮耀的帝國夢有著必然的聯系。二戰后,隨著美國迅速崛起,英國顯得江河日下。
英國的城市復興步驟,尤其在布萊爾領導的工黨政府當政后,變得更加迫不及待。據英國皇家特許建筑師吳晨介紹,1999年,由上百位各學科的專家進行調研而完成的報告《邁向城市的文藝復興》,成為英國城市復興的一份綱領性文件。從此“城市復興”第一次被提到與“文藝復興”相同的高度,可見人們對它寄予了多大的期望。該項目在英國分別由英國國會、蘇格蘭議會、威爾士和北愛爾蘭的立法機構分別直接管理。
不過,盡管發展的心情和中國一樣迫切,但與中國城市的“推倒性重建”相比,他們施與自己所居住城市的“救贖”顯得精心部署且小心翼翼。(莫華英協助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