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景彤
一、“十一五”投資增長的有利因素分析
1.國際環境總體樂觀
從“十一五”期間面臨的國際政治環境來看,和平與發展依然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在未來一段時間我國還可以爭取到加快發展經濟的歷史機遇;從世界經濟發展趨勢看,國際經濟一體化特征、知識經濟的特征將更加明顯,我國經濟發展比較優勢依然存在,將對“十一五”時期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動力支持。
2.城市化進程加快
城市化是拉動我國投資快速增長的重要動力。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化水平已從1978年的17.9%提高到2003年的40.5%,中國城市化步入快速發展時期,有力地拉動了投資增長。
加快城市化進程可以為我國投資增長提供廣闊的空間。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曾經做過測算,按照2002年的價格水平,每增加一個城市人口需要投資9萬元,20余年間中國的城市人口由2億人增加到如今的近5億人,所需投入的資金高達27萬億元。
3.消費結構升級大大拓展了投資的領域和空間
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隨著居民收入穩步增長和刺激消費措施的出臺,住房、汽車、通訊、旅游、教育等成為人們消費新熱點,極大地刺激了房地產、汽車以及電子通訊等相關產業投資的迅猛增長。消費結構升級不僅引導房地產、汽車、消費類電子等行業的投資增長,同時也掀起了新一輪機電、化工、冶金、建材、交通運輸、電力等相關產業的投資熱潮,大大拓展了投資的領域和空間。預計“十一五”時期,消費結構升級對投資增長的帶動作用將進一步顯現。
4.投資體制改革深化將為投資增長創造更加和諧的制度環境
國務院關于深化投資體制改革的決定,對我國投資領域的行政審批、投資方式以及投資管理方式進行改革和創新,基本方向依據“誰投資、誰決策、誰受益、誰承擔風險”的原則,在國家宏觀調控下,更好地發揮市場機制對投資活動的調節作用,確立企業的投資主體地位,規范政府投資行為;逐步建立投資主體自主決策,政府宏觀調控有力的新型投資體制。可以預見,投資體制改革方面將不僅有利于促進投資增長,而且對提高投資效率產生重要影響。
5.融資方式轉變與投資增長
“十一五”期間,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中小企業信用水平的提高以及貸款擔保和保險機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股權和債券融資的比例將進一步提高,中小企業貸款難的問題有望得到解決,這對拓寬企業尤其是廣大中小企業資金來源、擴大投資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6.提高投資效率與投資增長
“十一五”期間,對投資而言,盡管實現增長方式的轉變對以往靠鋪攤子、上項目的高增長有所影響,但卻能降低單位產出的能耗水平、減少資源浪費、緩解環境污染,從而有利于實現可持續發展。從這個角度講,提高投資效率將對整個國民經濟增長質量的提高產生舉足輕重的作用,應當是“十一五”期間投資經濟發展的主題。
7.利用外資與投資增長
“十一五”期間,我國利用外資將繼續保持較快增長,支持這一判斷的理由在于:(1)投資領域的擴大將是帶動利用外資增長的重要原因。入世以后,我國逐步提高對外開放的水平、擴大對外開放的領域,尤其是汽車、銀行、保險、交通運輸、旅游、商業零售等領域將全面向外資開放,這將吸引外資加快進入我國。(2)中國所具有的比較優勢在短期內不會消失。勞動力資源豐富且質量較高、市場容量大且增長前景好、政治社會穩定三大環境在短期內難以改變。隨著經濟總量的擴大和入世承諾的兌現,對外資企業的各項優惠政策將不斷取消,但這并不會過多地影響外資企業進入我國的信心和步伐,“十一五”期間利用外資將繼續快速增長,從而對投資的帶動作用將比“十五”期間更大。
二、“十一五”期間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的約束條件分析
1.投資與消費的關系
投資形成的生產能力,最終檢驗其效益的是市場,是消費市場或出口。不考慮出口,則是否會出現投資過剩,一方面取決于投資所生產的產品和服務的品種與價格是否能夠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另一方面還取決于消費者的收入增長和預期支出情況。“十一五”期間,隨著投資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企業投資自主性不斷增強,市場在配置投資資源當中的地位不斷提高,由市場來決定企業的盈利水平和贏利預期,進而決定企業的投資規模,從這一點來說,“十一五”期間投資效率會上升。另一方面,由于收入差距進一步拉大,消費者尤其是低收入階層的收入增長預期并不樂觀,同時由于與消費者密切相關的醫療、養老、住房等制度改革使其預期支出居高不下,加之消費增長本身有其內在的穩定性,在長期趨勢中,消費需求相對不足必然影響投資規模持續增長。市場化改革的結果是投資率下降和投資效率上升。
2.能源供給約束與投資增長
中國是近年來世界上能源消耗增長最快的國家,但能源供應總量相對不足,隨著規模的不斷擴大,能源對經濟增長的約束也越來越突出。
3.國債規模減少,對投資帶動作用減弱
2003年以來,我國經濟自主增長能力明顯增強,主要表現在投資資金中企業自籌資金增長39.7%,比上年提高13個百分點,占比也由上年的46%上升到47.5%,GDP增長達到9.1%,為近年來最高增速。經濟增長加快,自主性增強,積極財政政策主動淡出的條件已經成熟。政策的實施也正朝著這個方向調整。相比“九五”、“十五”期間積極財政政策對投資的拉動作用,“十一五”期間來自國債資金發行及其投資對整個投資的拉動作用將會相應減小。
近年來,我國經濟快速增長的過程,也是投資率不斷上升的過程。但是,高投資率與低投資效率并存是當前我國投資經濟中的兩大特征。投資率提高在工業化進程中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但我國的投資率過高卻是投融資體制改革不到位、體制性無效投資周期性膨脹的結果。“十一五”時期,在加快投融資體制改革、提高投資效率的基礎上,適當降低投資率,不會影響有效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堅持市場化改革的路子,讓政府從更多的投資領域退出,把本來由企業管的事情交給企業,還市場以本來面貌,是提高投資效率的必由之路。
三、“十一五”期間投資增長趨勢測算
綜合影響投資增長的多種因素,通過不同的方法測算“十一五”時期投資增長規模和投資結構,我們分別測算了假設沒有重大政策體制變化下的自發趨勢方案和提高投資效率、轉變增長方式的調控方案:
1.通過多部門經濟模型測算結果
(1)自發趨勢方案:運用宏觀經濟計量模型測算,在沒有重大政策、體制變化的前提下,經濟自發慣性運行的預測結果是,2006—2010年投資完成額42.06萬億元,比“十五”期間增加約16萬億元,年均增長8.34%,增速比“十五”期間下降6.2個百分點。同期GDP年均增長8.01%,消費年均增長7.64%,消費增長慢于投資增長。
(2)調控方案:
①中方案:在投資體制市場化改革消除無效投資沖動,企業投資成本真正按市場化成本核算,銀行風險機制強化,需要消化前5年高投資形成的大量生產能力的背景下,有效啟動消費需求,2006—2010年投資完成額40.67萬億元,比“十五”期間增加約15萬億元,年均增長7%,增速比“十五”期間下降8個百分點。同期GDP年均增長8%,消費年均增長9%,消費增長快于投資增長。
②高方案:體制性無效投資沖動雖有所減弱但仍然存在,在地方政府干預下,企業投資成本仍然不能按市場化成本核算,銀行風險機制仍不健全,在需要消化前5年高投資形成的大量生產能力的背景下投資仍然維持較高增長,消費增長仍然平穩,2006—2010年投資完成額43.74萬億元,比“十五”期間增加約17.7萬億元,年均增長9.5%,增速比“十五”期間下降5.5個百分點。同期GDP年均增長9%,消費年均增長8.77%,消費增長慢于投資增長。
③低方案:在投資體制市場化改革消除無效投資沖動,企業投資成本真正按市場化成本核算,銀行風險機制強化,需要消化前5年高投資形成的大量生產能力的背景下,投資低增長的同時消費增長仍然平穩,2006—2010年投資完成額39.49萬億元,比“十五”期間增加約13.5萬億元,年均增長6%,增速比“十五”期間下降9個百分點。同期GDP年均增長7%,消費年均增長7.99%,消費增長快于投資增長。
2.GDP倒推法
確定“十一五”期間GDP增長目標;根據1990年以來的歷史數據,以及我們對未來國民經濟增長趨勢的判斷,確定“十一五”期間投資的效果系數;根據GDP、投資和投資效果系數計算投資額。按照2010年實現GDP比2000年翻一番的戰略安排,由于前3年GDP增長7.3%、8%和9.1%,則從2004—2010年間GDP年均增長7%就可以實現這一目標。按照這一目標,2005年即“十五”時期末GDP為133602億元,2010年則為187389億元,基本能夠實現這一目標。根據1990年以來投資各年經濟增長變化趨勢,考慮到未來經濟增長質量的變化,結合歷史上投資效果系數的變動特征,我們認為“十一五”期間投資效果系數從“十五”以來的0.16回升到0.23,基本回升到“九五”時期的水平。
根據以上確定的GDP增長速度和投資效果系數,測算“十一五”期間全社會投資額將為25.6萬億元。按照GDP年均增長7%計算,則2006—2010年間GDP累計將達到82.2萬億元。如果投資效果系數為0.23,5年投資平均增速為8.6%左右。按照這一預測結果,“十一五”期間GDP年均增速比“十五”期間下降約1個百分點,投資下降6個百分點,雖然投資增幅下降,但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并沒有減弱,這可能是投資效率提高的結果。
四、實現投資潛在增長能力、促進經濟發展的政策思路
1.提高投資效率,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首先,建立有效的信息導向制度。在投資主體注重理性思維、講求投資效益的條件下,信息對其投資行為的導向具有決定性的意義。政府在減少對投資項目的直接審批之后,要利用自身的信息優勢,定期披露產業投資信息,做好產業投資預警工作。對于國家鼓勵或限制的投資項目可以通過財政政策、技術標準、環保標準等進行準入和退出管理。為了做好投資需求和市場信息的發布工作,國家和各級政府還應建立項目開工和投產登記制度,這是關系到各種產品供給和需求在短期、中期、長期變化的重要信息,在國家只對國家出資的項目和特大型項目進行審批之后,掌握建設項目信息的情況主要依靠項目開工和投產的登記。應該由國家統計部門來承擔這項工作并把統計口徑擴大到全社會。
2.堅定不移地推進投資體制改革,徹底廢除以政府為主導的投融資體制
投資體制改革方案經多年醞釀修改,已經出臺。要將推進投資體制改革的重點放在根除政府(特別是地方政府)對投資的過度干預上,極大地擴大企業在投資方面的決策權,確立企業的投資主體地位。要對政府的投資管理做出規定,促進政府投資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新方案中,政府將對投資項目實行分類管理。對于需要利用國家財政性投資等政府投資的項目,不論項目投資規模大小,仍然維持現有的審批制管理辦法;對不需要國家財政性資金支持,但項目建設涉及國家安全、重要資源開發、產業布局的重大項目,實行核準制管理辦法;對不需要國家投資、能夠自行平衡建設資金和落實建設條件的一般競爭性產業項目,實行備案登記制管理辦法。
3.規范資本市場,提高直接融資比例,改變投資資金過分依賴銀行貸款的狀況
資本市場不發達使間接融資比重過高,信用和風險高度集中于銀行系統。同時,國有商業銀行正在經歷制度性變革,經營效率低,難以承受信用高集中所帶來的風險。資本市場不發達和商業銀行融資效率不高,導致資金流動性較差,儲蓄轉為投資受到阻礙。要落實中央關于發展資本市場的九條意見,以擴大直接融資、完善現代市場體系、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為目標,建設透明高效、結構合理、機制健全、功能完善、運行安全的資本市場。爭取“十一五”期末企業債券和股票融資占全部非金融企業融資總額的比重從目前的5%提高到15%左右。
4.加快利率市場化改革步伐,消除因利率管制導致投資乃至經濟波動的局面
作為投資資金價格,利率的高低對投資活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但截止目前,我國投資資金中的利率主要是由央行管制的(如銀行存貸款利率),利率生成機制不能從根本上反映資金供求變化狀況,當資金供過于求時,利率不能隨之下降,當資金供不應求時,利率并不能隨之上升,市場主體對資金利率的變化反應遲鈍或者根本沒有反應。這樣在經濟高漲時期,由于“管制利率”低于市場“均衡利率”,導致資金需求過度、投資過度和經濟“過熱”,引發由投資擴張引起的通貨膨脹;而當經濟不景氣時,由于“管制利率”高于“均衡利率”,導致資金需求不足、投資需求不足,從而使“通貨緊縮”進一步加大。利率管制成為加劇投資乃至經濟波動的重要原因。為了消除“利率管制”對投資以及經濟波動的負面影響,應加快利率市場化改革步伐,使利率真正由資金市場決定、真正反映市場供求關系和自動平抑投資和經濟波動的重要的市場參數。
(作者單位:國家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