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的那天晚上,耀眼的熒光燈束照在潔白的被子上顯得蒼白無力,大街上隆隆的汽車聲傳到耳朵里感到格外沉悶,在醫生、護士的親昵呼喊聲中,我在全身麻醉中醒來,回到這個無限美好的世界,重新開始新的生活。
朦朦朧朧的我想起上午10點進人手術室的情景:馬上就要進行心臟二尖瓣、主動脈瓣置換手術,親朋好友來了,同室的病友來了,似乎要送戰友踏上征程。護士要扶我上推車,我也許當過兵受過生死考驗,也許我心理素質好,一點也不感到緊張,自己挺胸走上手術臺,真有點“壯士一去不復返”的感覺。“人生寄一世,奮忽若飆塵”。生老病死,我感到乃是人生不可逾越的自然規律。培根有句名言:“死亡是大自然賜給人的一種恩惠。”所有的封建帝皇天天喊萬歲,有幾個長壽的?秦始皇到東海尋長生不老藥,49歲就命歸西天。漢武帝冀望生命不息,請方士練丹求仙,但最終只活了50多歲,誰也躲不過壽終正寢的結局。在對待生老病死的問題上,還是順其自然的好。莊子妻子死了,莊子鼓盆而歌,認為死是回歸自然。基于我對生老病死的豁達認識,而且深信現在醫療技術和醫療條件,盡管這種手術風險很大,全身麻醉,肋骨要砸斷幾根,血液體外循環要70分鐘左右,但我仍然鎮定自若,泰然面對,一切交給醫生。正因為我有這個思想準備和鎮定的心理素質,使手術很順利。術中沒有輸一滴血,術后沒發一天燒。我的實踐驗正了一位醫學專家的判斷:患者過度緊張會使血液白蛋白的工作能力下降,影響手術治療的效果。
手術成功只是心臟手術的一半,術后配合治療盡快康復十分重要。在我手術的醫院胸外科,從醫生、護士到病員都傳頌著一句話:“明天會更好!”他們說,怕什么,開刀好比睡一覺,一覺醒來手術做完了;康復起來一天比一天好,明天會更好。術后,口干舌燥,醫生要求在24小時內不準喝水。身上插滿管子,布滿導線,形容“五花大綁”一點也不夸張。最可恨的是要咳嗽,真是撕心裂肺。我想到“明天會更好”這句話,心里豁然開朗,充滿著希冀和幸福的憧憬,就不怕吃苦,不顧遭罪,積極配合醫生,按時服藥,做好每一次康復練習。咬著牙吃飯,下定決心把痰咳出來,忍著疼痛第五天下床走路。終于,傷口一天比一天好,痛苦一天比一天少,精神一天比一天好,自理能力一天比一天強。有人說,人生只有3天:昨天、今天、明天。我想起我國的岑桑寫過的《昨天和今天》一文,他說,昨天已經與我們分手,有如大江東去,再也不復回了;而今天,只屬于今天它自己。他在文中最后談到明天:“明天,曙光初臨的時分,當你揖別我們眼下這個沸騰的‘昨天’,愿你不要因為曾經荒棄過它而感到羞赧。”岑桑的3天論富有人生哲理,病人的3天更有其特殊性。病體的累贅和病痛的折磨已成昨天,治療和康復之橋已在今天架起,只有樂觀開朗、積極配合治療才能走向痊愈的明天。手術治療既是對軀體的考驗,也是對人生心靈的洗禮。手術治療不僅治好了我的軀體之病,而且使我的思想開始升華,更懂得了許多做人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