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約有16%的人會出現情緒、心境和行為異常。其中以中老年人更易發生。醫學上將此稱為“夏季情感障礙”。主要有下述表現。
心情煩躁,思維紊亂,常因小事與家人或同事鬧別扭。自我感到頭腦糊涂,內心煩熱,不能靜下心來思考問題,并且健忘。
心境低落,對任何事均不感興趣。清早起床時心境好一些,下午和晚上心境變壞。對工作缺乏激情,對同事和親人缺乏熱情和感情。
行為怪異。經常固執地重復一些動作,如反復洗臉、洗手、洗澡,也要求他人與自己一樣,不許別人反對,否則就發脾氣。
夏季情感障礙的發生與環境溫度、出汗、睡眠時間和營養不足有關。當氣溫超過30℃,日照時間長于12小時,情感障礙發生率便會上升。實驗表明,當氣溫在18—28℃時,人體70%的散熱是依靠皮膚輻射、對流和傳導,有26%通過皮膚和肺蒸發,3%靠吸入的空氣和攝入人體內的食物化解,1%隨糞、尿排出。
當氣溫超過37℃時,人體體溫要靠皮膚蒸發散熱。這時人體約有200萬條汗腺向外排汗,最大出汗量為每小時2000克。這些汗液蒸發時,從皮膚吸走大量熱量,使體溫不至于上升太快。一旦氣溫持續上升時,此時皮膚不僅不能通過輻射散熱,而且還能從外面吸熱。所以,天熱時人若“赤膊上陣”,更易吸熱,讓人悶熱難受。此時,極易發生“情感障礙”。
夏季天氣炎熱,人的睡眠時間和飲食量有所減少,加上出汗又多,體內的電解質代謝出現障礙,會影響到大腦的神經活動,從而導致情緒、心境和行為方面的異常。
為此,在夏季,應增加睡眠時間, 當氣溫達到或超過33℃時,老年人不宜進行體育活動,以防止體能消耗太多,有損新陳代謝。此外,不宜減少飲食量,要講求科學營養。為避免電解質代謝紊亂,出汗多時,應及時補充淡鹽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