俑類的表現手法與藝術成就

唐代,是中國陶俑制作藝術百花齊放、萬紫千紅的繁榮時代。尤其三彩俑,在形象塑造、表面裝飾、色彩運用以及工藝水平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俑類,主要包括人物俑和動物俑兩大類。俑類的形象特別講究神態美,注重細節的刻畫。表現手法上具有鮮明的寫實風格,形象生動,樸實純真,恰到好處。
(1)人物俑
常見的有男女侍者、文吏、武士、天王,伎樂,騎馬者,胡人、神怪等。一件成功的雕塑作品,首先要造型準確,特別要求不同人物臉型的多樣化,以求充分表現其個性特征。
女俑,按其身份、地位的不同,其容貌、體態、服飾等都塑造得非常成功,一般為細眉長目,直鼻小口,黑發粉面,體態修長,顯得面目俊秀,神情恬靜。侍女俑:或抱手胸前,或兩手下垂,或捧物侍立。如鞏義市北窯灣唐墓出土的兩件侍女俑(圖13),均高31.5厘米,面部豐滿,身材勻稱,頭梳垂發倭墮髻,身著圓領袖曳地長裙,帔帛披肩,足穿大頭鞋。周身施藍、黃、白三色釉,面部施紅彩。墓3:25號俑(圖13:右)雙手捧圓盒,墓3:26號俑(圖13:左)雙手籠于腹部,均直立在抹角方形臺板上,顯得神態端祥;騎馬女俑:頭戴風帽,或戴鸚鵡冠,朱唇紅頰,身穿長袖襦衣,顯得俊秀矯健,英姿颯爽,神采煥發;貴婦、后妃俑:面龐豐滿,長衣廣袖,服飾華麗,體態端莊,豐肌秀骨,悠嫻靜雅;歌女、舞伎倆:作舞蹈、奏樂、演唱姿勢,神態嬌媚,感情奔放;男裝女立倆鞏義市博物館收藏的一件(圖14),高33厘米,面容圓潤豐滿,細眉,長目、小口,黑發粉面,朱唇紅頰,容貌俊俏,體態端莊,生動傳神。頭戴卷沿虛帽,身穿綠色翻領窄袖長袍,腰間系帶,右側帶上系圓形皮囊,足穿長筒軟靴,右手持物,左手曲置胸前,直立在方形臺板上。這一男裝,登胡靴的女子,拱手捧物,似在侍奉主人,可知其身份應是政要、高貴之家的侍女。

天王俑:用于鎮墓的天王俑,唐代為“四神”之一,唐高宗時期開始出現,并逐漸替代了鎮墓武士俑的地位,成為盛唐時期隨葬俑群組合中的重要角色。較早時期,通常為腳踏牛或羊的式樣。鞏義市芝田鎮38號唐墓出土的一件(圖15),頭戴展翅朱雀盔,肩披龍首披膊,著開口式臂褡,腰系索帶,胸前有圓護,下有短蔽膝,腿著膝褲,足穿靴。左手叉腰,右手握拳高舉,右腿抬起,兩足踩牛頭與臀部,頭上飾紅彩,頸以下施黃、綠、醬、白釉。通高朋厘米。武則天至中宗時期,除腳踩牛、羊者外,又出現腳踩俯臥狀鬼怪的式樣。玄宗時期,又流行腳踩蹲坐狀鬼怪的式樣。
文吏俑:突出表現其封建官吏固有的性格特征,慈眉善目,儀容莊重,峨冠博帶,衣飾整齊,神情溫文爾雅。鞏義市芝田鎮38號唐墓出土的一件(圖16),頭戴鵑冠,身著高領寬袖襦,下著白裙,足穿靴,拱手直立在橢圓形高臺座上,周身施黃、綠,醬色釉。容貌端莊,神情虔誠,作侍奉上司狀,高了5厘米。
武士俑:一般形象為濃眉大眼,闊口寬腮。頭戴兜鍪,身穿鎧甲。南北朝到初唐時期的武士俑,一手持戟,一手執盾。河南省博物院收藏的一件武士俑(圖17),屬盛唐時期,頭戴尖頂兜鍪,全身著戎裝,一手握拳,一手叉腰,豎眉圓目,直立在方形高臺座上。周身施紅、綠、黃釉。高8了厘米。面部表情嚴肅,有威武不可侵犯的神態。
胡人俑:深目高鼻,落腮虬髯,頭戴幞頭或尖頂氈帽,身著圓領或翻領長袍,腰系束帶,足蹬長靴。反映了唐代開通西域,商貿往來的時代特色。

(2)動物俑
馬,是塑造得最為成功的動物之一。一般為頭小曲頸,小耳大眼,四肢如柱,膘肥體壯,矯健有力。著意刻畫其勁健、驃悍、雄駿的特點。河南唐三彩制品中馬的數量之多,形式之多樣,與當時尚馬之風有很大關系、原來以牛車為中心的時髦風尚,轉而改成了“朱輪華蓋,寶馬香車”。《太真外傳》載“……每入朝謁,國忠與韓、號連轡揮鞭,騾馬以為諧謔,從官監嫗百余騎,秉燭如晝,鮮裝炫服而行,衢路觀者無不駭嘆”。鞏義市芝田鎮38號唐墓出土的一件(圖18),昂首,剪鬃、眉骨突起、雙眼圓睜、兩耳上豎,馬嘴微張-鞍韉俱全,絡帶、攀胸、上均飾下垂杏葉形飾,直立在長方形臺板上。周身施淺綠釉,鬃、蹄部施醬釉-高52厘米-顯得骨健肌壯,似奔跑之后暫時停息狀態。
駱駝也是河南唐三彩制品中數量較多的一種動物俑,尤以盛唐時期最多,或仰首嘶鳴,或佇立,或跪臥,或滿載絲綢,翹首向前-均軀體強壯,四肢有力,猶如在漫無邊際,高低起伏的大沙漠中行進,突出表現耐勞任遠的神態。駱駝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交通工具,向有“沙漠之舟”之稱、駱駝俑數量之多,形象塑造之精巧,反映了唐代中西交通以及對外貿易交往的繁榮-1995年鞏義市蘇家莊唐墓出土的一件(圖19),體型較長,昂首,閉口,腿稍短,雙峰,背置圓毯,挺立在方形臺板上。周身施棕紅釉,圓毯施黃、綠、白釉,頭頂與雙峰施乳白釉。高38厘米。顯得四肢強健有力,這種雙峰駱駝應屬于中亞細亞的巴克特利亞(大夏)種。

鎮墓神獸倆:盛唐時期,隨著厚葬之風盛行,上層人物的墓葬中普遍出現成對的軀體高大,制作精美,裝飾華麗,釉彩鮮艷的三彩鎮墓神獸,成為當時隨葬俑群中一個引人注目的特點。人面獸身、獸面獸身兩種鎮墓神獸,形象威武、兇猛、猙獰可怖,好像時刻都在護衛著死者亡靈,驅除妖邪。鞏義市芝田鎮38號唐墓出土的兩件(圖20),獸面鎮墓神獸頭頂有兩只彎角,腦后插火焰狀沖天戟,高鼻、瞠目、張口,牙齒外露,頷下有濃重的須毛;人面鎮墓神獸頭頂插有權沖天戟,圓眼、闊口、高鼻、扇形耳,昂首挺胸-兩個鎮墓神獸肩部雙翼均呈半月狀,蹄足,前腿挺立,蹲踞在穿孔高臺座上、周身施綠,黃、白、棕釉。均高74.4厘米。
其他動物俑,如獅,威武而不帶兇惡,恐怖之相,卻給人一種矯健、溫馴之感;豬,突出其肥胖;虎,突出其威猛;猴,突出其機靈,活潑;羊,突出其溫馴;牛,突出其強健……
總的說來,河南唐三彩中的俑類,題材廣泛,技藝巧妙,風格多樣,藝術形象塑造得活靈活現,個性突出,透露著一種對現實生活的自信心和充滿活力的激情,非常自然地表達出制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豐富的想像力,體現著一代社會人群,特別是統治階層的意向和欲望,這些,正是河南唐三彩俑類藝術創作的社會基礎。
(攝影:劉洪淼)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