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黃石素有石“帝”之稱,從乾隆皇帝祭天供奉巨大田黃石以來,至今已有近300年了。300年來田黃石作為“石帝”的身份非但沒減,地位卻越來越高。
很多喜田黃石之人,都想親眼目睹傳說中乾隆皇帝祭天用過的田黃石,但至今仍無據可查,人們都在想像,乾隆帝祭天所用“巨大”田黃石到底有多大呢?這至今仍是田黃石收藏家的“斯芬克斯”之謎。
近30多年以來,筆者基本上走遍了中國的各大博物館以及諸多名人印館,還和許多田黃石發燒友及收藏家們進行過交流,也查閱了幾乎所有關于田黃石的書籍,可以肯定地說,到目前為止,這塊重達4900克(合9.8斤)重的金砂皮田黃石是我見到的目前中國最大的田黃
這塊巨大的金砂皮田黃石有明陛特征呢?什么朝代的?雕刻藝術又是怎樣的呢?石頭的底部又藏有什么秘密呢?大家一定急于知道,但需耐性,聽我慢慢道來。
石形
石呈鵝卵石狀,這是壽山田黃石的一般特征。大家知道,幾百萬年以前,山于地殼運動,使壽山高山脈(也稱高山系)裂變,無數碎石散落于壽山溪從坑頭至結門潭8平方公里的溪流中,由于滔滔不斷流水的沖刷,溪水中的石頭隨水流不斷滾動,石頭原來的棱角被磨平,后人從泥砂中挖出來的田黃石基本上都是鵝卵狀的。

石皮
大家見到的這塊田黃石周身都有金黃色的石皮,石皮有深有淺,有厚有薄,甚是招人喜愛-石皮是鑒定田黃石的重要特征之一-石皮也是大自然的造物,是長期浸泡在壽山溪水中,氧化而致,但顏色多樣,有黃皮,有黑皮(也稱烏鴨皮)還有紅色的皮,也出現過多色皮和花色皮等等,真是千姿百態、美不勝收。
格紋(也稱震格)
田黃石“格”的產生也是山于溪水沖刷,石頭滾動所產生的震紋又囚水中氧化所致,這是鑒定田黃石的重要特征之二-這塊田黃石身上的“格”非常明顯,細看此石至少有三四個地方出現了滲透性的紅格,像是一道道的彩虹恰到好處地掛在石頭的不同部位,美麗動人,而又含情脈脈
當然,田黃石的“格”也有其他顏色,甚至也有沒有“格”的出黃石—如何鑒定,可囚石而異,千萬不可照葫蘆畫瓢。
蘿卜絲紋
田黃石必有蘿卜絲紋,這是千真萬確,也是鑒定田黃石的重要特征之三—但有蘿卜絲紋的石頭未必是田黃石,這也是千真萬確的道理。
田黃石的蘿卜絲紋理千姿百態,有的如“鋼絲鐵針”硬而直,有的如太陽光芒,四周放射,有的如結網狀,錯落有致,有的如高山流水,放蕩不羈,有的如金絲鑲嵌,豪華富貴,有的如顆顆棕粒,綿綿欲化……
這塊田黃巨石的蘿卜絲紋具有兩種特征:一是石頭正面的右上方,大片粽粒狀蘿卜絲紋或疏或密綿綿欲化;二是石頭的頂部有鋼絲鐵針硬而直的蘿卜絲紋,兩種不同形態的蘿卜絲紋理同聚一石也是極為罕見的。
雕工
石頭的雕刻形態各異,種類多樣,但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特征。從形態上看,漢代的石雕線條簡潔,雕刻粗獷,神態生動;唐代的石刻線畫,線條剛勁有力,人物鮮活;清代的石雌,時代特征明顯,山水人物同入一石,說是石雕,倒不如說是一幅生動的山水人物畫。
從種類講,石雕又可分為圓雌、浮雌(浮雕又可分為高浮雕和淺浮雕)、鏤空雕、薄意雕,也有幾種雕法合一的石雌杰作出現。
從布局看,這塊田黃巨石所采用的則是高浮雕技法,但層次鮮明,共有6個層次,而且層層遞進,猶如大將建宮,全局在胸,無淪是人物,還是蒼松,布局神奇,錯落有致,真是疏處能跑馬,密處不透風。
從技法講,作者采用陰雕與陽刻之刀法,使蒼松挺拔而舒展,人物外形輪廓及棚艮的粗雌與線刻和人物面部表情的精刻又形成鮮明的反差,使人物神態生動、鮮活,栩栩如生。不但如此,作者還是巧用田黃石皮雕刻的高手,在他的刀下,松林九老身上穿的不是一般普通的衣服,而是各自身穿金砂黃衣,這種刻法不但使松林九老充滿了神秘感,作品進一步得到升華,人間的九老在雕刻名家的手中,瞬間變成了天上的“九仙”。神哉,妙哉。這種高超的雕刻功力真是幾百年難得一見了。
從以上分析表明,這種雕刻風格應是清人周尚均大師所為,因此可初步斷定這塊金砂皮田黃石雕為清乾隆年間石雕與印石雕刻大師周尚均的杰作。
神秘印文
當我們懷著對大師崇敬的心情,展開雙臂,用全身之力小心翼翼地抱起這塊田黃巨石時,你會驚奇地發現石頭底部還有用小篆體刻的印章,印文為“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真是與石雕內容絕配。印隨石形而篆,但刻得生動、有力,印文字與字之間運用了俯仰,穿插、避讓等篆刻技法,整方印章錯落有致而又有機統一,刀法一流,字體瀟灑而飄逸。
綜上所述,應該說這方用田黃巨石篆刻的印章也是中國之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