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館藏齊白石先生作“石書堂”印,系臺商林先生所贈。林先生祖父靜江先生官居民國政府文職,富藏歷代碑刻,名其書齋曰“石書堂”,并請齊白石先生治得此印。后戰事日緊,藏品多散失,僅攜隨身要物(此印幸存)匆匆赴臺。1998年,小林先生歸大陸經商,經友人介紹相識,并囑我為其及友好治肖像印多枚,后以此印相贈。
齊白石(1863~1957)治印,膽敢獨造,以《三公山碑》和《天發神讖碑》筆意入印,單刀切刻,不加修飾,多有異趣,史稱齊派。“石書堂”印以字法粗細變化和刀法輕重急緩相映成趣,呈縱橫奇肆之風骨,又具穩健沉穆之格調,實為齊印佳構,且諸譜不見,彌足珍貴也。
此印作蘭草福佛薄意,雕工精致,線條流暢有古意。此印石質極佳,通靈潔凈,晶瑩滋潤,對之燈光幾能通透,蘿卜紋細密隱現,似具田黃石“溫、潤、細、結、凝、膩”六德,藏友也多以田黃石相識。而我不以為然,并有林先生告之曰“上海石”。其實,此石為朝鮮黃凍,因解放前在上海入關銷售,俗稱上海石。因其石質極似田黃,被商人充為田黃石已久,然辨之不難,方法有三:
一、朝鮮黃凍石蘿卜紋極細,形狀似牛毛,只見于兩側,而另兩側多不見,因其石不凝結使然。
二、握石于掌中,不及田黃石滑膩。
三、朝鮮黃凍石石質輕軟,刻之石屑顯粉狀,遠不及田黃石受刀爽脆。
我在讀齊白石先生印譜時,見有些印作(多為白文)在縱橫恣肆的典型風格外,另顯厚重淳樸之風,為此,韓天衡先生釋之為軟質印石使然,今觀“石書堂”印原石,我始信然。
我常想,藏事之樂,非在于求得奇珍異寶,而在于藏品辨識考證中獲得新知之樂,不知藏友以為然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