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暇之余,打開收音機,想聽聽新聞,了解天下事;欣賞音樂,消除疲勞。然而,并不能遂愿,原因是現在的廣播電臺雖多,節目的品種雖多,但新聞及音樂類節目時間相對壓縮,取而代之的是“廣而告知”,而其中一大“特色”又是醫療醫藥廣告“扎堆”,這“專家熱線”那“醫藥廣場”,還有什么“患者沙龍”等等。尤其是有問必答,甚或是熱情的“專家咨詢”,將電臺節目氣氛烘托得十分熱鬧火爆。一番“熱線電話”(我懷疑其中有社會上的“醫托”在作秀)后,繼而主持人不時盛情地告知:為滿足廣大患者朋友的要求,某某“專家”將帶著愛心深入到某地舉行現場咨詢。在治病心切的疑難患者們翹首期待之下,“專家”們終于如約前往,大家像是等到了救星,如虔誠的教徒傾聽“專家”們“指點迷津”。一番熱情的“望聞問切”和“對癥開方”后,“專家”們便水到渠成地極力推介其特效藥品和醫療器械,而對此深信不疑的患者們在他們的循循誘導下,紛紛“慷慨解囊”,興奮地抱著“靈丹妙藥”而歸。誰知花了數額不菲的血汗錢,換來的是不痛不癢的“療效”,只有大呼上當,自認倒霉。
筆者的姐姐就是其中被愚弄者之一。姐姐由于積勞成疾,患有嚴重的風濕病。聽人介紹,姐夫迷上了收音機里說的,幾次趕到幾十里外的城里,又是聽“專家”講課,又是買藥購器械,結果花了幾千元的冤枉錢,卻不見效果,靠種田為生的姐姐、姐夫又氣又悔,從此他們不再相信這類鬼把戲。
事實上,如此新聞媒體與“醫療專家”、“特色門診”合演的鬧劇并非少數廣播電臺,還有一些地方的報紙、電視。為了賺取廣告費,他們良莠不分,與一些醫技平庸但能鼓吹蒙騙的游醫、診所一拍即合,粉墨登場,共演雙簧,獵取的對象是那些受疾病折磨的老年人和醫療條件與經濟實力不濟的農民兄弟。這些游醫、診所厚顏無恥地打著“特色??啤?、“祖傳秘方”的招牌,扯起“新藥特藥”和“著名專家”的“虎皮”,又加上具備權威和影響力的新聞媒體與其默契合作,為其打場鼓噪,因而就更具“號召力”和“欺騙性”,因而就常使患者們深信不疑,致使上當受騙者眾,危害也就更烈。
不良廣告和虛假廣告已成為社會的一大公害。一些新聞媒體雖一時憑此僥幸賺了“票子”,卻在公眾面前丟了“面子”,甚至倒了“牌子”,得不償失。新聞媒體再也不能自覺或不自覺地充當少數居心不良者的“醫托”了,應把社會良知當生命,自覺地對各種醫療、醫藥廣告進行嚴格把關和認真篩選,要注重審定其資質,防止濫竽充數,藥效和醫療器械的療效要有權威機構的鑒定和認定。唯有如此,才能重拾和護衛新聞媒體的社會口碑和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