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都市人越來越重視身心保健,不光關注自己的生理健康,更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那些患有某種身心疾病的人和被這樣或那樣心理、社會因素困擾的正常人群都需要及時進行心理咨詢,人們也開始更自覺、更主動地去進行心理咨詢。心理醫生不僅能幫助你處理好當前心理方面的問題,而且能通過處理這些問題提高你的認知水平,矯正你的錯誤思路,幫助你正確對待自己,增強自信,還能幫助你正確對待他人,學會處理好人際關系。因此,心理咨詢已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當你去見心理醫生前,你不妨做好以下幾方面的準備,這樣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想好開頭說什么。一些求醫者見到醫生后情緒波動很大,不知從何談起,浪費了許多時間。所以,最好事先想好“開場白”,幾句話就能進入主題,爭取一個好的開端。
(2)把心理醫生當作親密朋友。心理問題大多要有情感上的傾訴,這是“病人”和醫生的共同愿望,一點不矛盾,且醫生會對你的隱私給予絕對的保密。因此,面對心理醫生,應盡可能將心中的“門”敞開。
(3)傾訴要有節制。人在激動時易失控,一肚子的煩惱和苦水恨不能全部倒出來,從時間上考慮這是很困難的,你應盡可能把重點說出來,將時間控制在30分鐘以內。
(4)“有問必答”比“拐彎抹角”更利于溝通。一些求醫者存在種種顧慮,有的人說到一半時忽然又后悔了,改變了主題;有的人因怕露丑、害羞等不肯說出關鍵的問題,這都不利于達到醫治心病的目的。正確的做法是:有問必答。
(5)不必過分地關注自我的表現與形象。要知道,求醫不是求職或與上級領導談話。醫生不太關心你表層的東西,而是更注重解決你的心理問題。在與醫生的談話中,你盡可能地放松一些,不要在咨詢過程中過多地考慮方式、方法和技巧。有話直說,“開門見山”最好。
(6)防止糾纏于細節之中。有些人生怕醫生不了解自己的經歷,用大量時間去講述一件事的細枝末節。其實,這是不必要的。醫生更關心你的思想、觀念、看法及對問題的認識。對于事情的敘述,可先大致講一講,然后等醫生提問即可。
(7)不要期望由心理醫生給你“決策”。比如說對“離不離婚”等問題,不少咨詢者希望醫生給一個明確的指導。而心理醫生的職業科學準則卻恰恰是避免這種“硬性指導”。他們只能給你講些觀點和道理,啟發、疏導你的“癥結”,最后的“大主意”還得由你自己拿。
(8)不要期望一次咨詢就能“根治”。解決心理問題往往要有一個轉變過程,那種希望“一點通”、“仙人指路”的走捷徑的想法是不現實的,如果與醫生面談不便,還可以再通過電話、通信交流等,不可操之過急。
(9)不要等成了“心病”時才去求醫。對待心理問題你應將預防心理疾病看成是“感冒就吃藥”的及早治療,在心理才“感冒”,還未“發高燒”時就去找心理醫生。
(10)有關“性”問題,可找同性別的醫生咨詢。因為,盡管心理醫生在診治病人中有嚴格、嚴肅的科學態度,但涉及到“性”的問題,還是同性之間說話更方便和深入些。當然,如果找不到同性醫生,向異性醫生談也未嘗不可,不必過分緊張。在醫生眼里,患者的性別是無關緊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