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爛15雙膠鞋,用完十幾公斤電池……3年來,農民吳玉安奔走于村民與信用社之間,累計介紹貸款86萬元,組織存款268萬元,催收貸款本息235.4萬元。
今年1月,吳玉安成為云陽縣農村信用聯社十大名牌農民客戶經理之一。
泥溪信用社地處云陽江南七耀山麓的一個偏遠鄉鎮,山高坡陡,交通不便。前些年,由于信用社人手少,加上農民信用意識差,導致信用社放貸收貸難,農民增收致富也遙遙無期。
2002年3月,云陽縣農村信用聯社決定大膽改革,通過發展農民客戶經理,解決信用社人手少、服務不到位的問題。信用聯社確定的農民客戶經理的標準是:50歲以下,有文化,在當地有威望,愿意為群眾辦事,對村民的信用情況比較了解。標準確定后,各鄉鎮信用社充分依靠鎮村干部,以村為單位,通過村民投票,每村選舉產生一名農民客戶經理,并由信用聯社頒發聘書。
農民客戶經理的工作主要是組織存款、介紹貸款、組織股金、催收貸款和股金分紅等。報酬是每年100元基本工資,外加工作業績獎勵,其中組織存款和介紹貸款的獎勵標準為0.3‰,催收貸款、組織股金和股金分紅的獎勵標準為0.5‰,上不封頂。
為防范風險,信用聯社對農民客戶經理實行“三不”原則:不給有價憑證,不刻印章,不允許收管現金。在貸款過程中,各鄉鎮信用社將派專人調查核實情況,一旦發現違規貸款等,立即取消客戶經理的資格,并追究相關責任。
高中文化的吳玉安成為泥溪信用社第一批農民客戶經理。
從當客戶經理開始,吳玉安就忙開了。他深入田間地頭、村落院壩,準確掌握農戶基本情況,宣傳國家小額信貸政策。3個月后,他協助信用社對3442戶農戶建立了經濟檔案,建檔面達81%,評定信用等級面達到79%。吳玉安沒有亂評一個級、亂發一個證。
同村的張小六,是吳玉安的親戚,欠了一屁股債。張小六得知,如果自己被評為特級信用戶,就可以貸款上萬元。于是,張小六三番五次找吳玉安,可他就是鐵板一塊,不給面子。
2002年5月的一天,張小六拉上曾有恩于吳玉安的長輩趕到吳玉安家。飯桌上,長輩發話了:“玉安啊,小六不是外人,你就幫忙辦一個特級信用證吧,反正信用社也不是你家開的!”
吳玉安站起來,先把長輩和張小六的小酒杯斟滿,然后自己找來一個大茶杯斟滿酒,說:“您老的恩,我一輩子都忘不了,但您要我干違反原則的事,就等于逼我往崖下跳啊!”說完,從不喝酒的吳玉安一口把一大杯酒喝了下去。望著臉紅脖子粗的吳玉安,長輩二話沒說,喝完酒,就離開了吳玉安的家……
楊丙奎的妻子長期臥病在床,兩個孩子又太小,自己不能脫身外出打工。鄰居、親戚打工回來后蓋起了小樓房,買回了大彩電,而自家窮得叮當響,想干事卻沒錢。楊丙奎很苦悶。
吳玉安得知情況后,走了幾個小時的山路,前去了解楊丙奎的信用和人品。“丙奎這娃兒不錯喲,不但有文化、腦子靈,而且為人誠懇,特重義氣,可惜只是家底子太薄了。”聽到鄉親們的介紹,吳玉安心里有了底。
一天中午,吳玉安提著一瓶酒和八兩豬腦殼肉,去了楊丙奎家。“老楊,聽說你想搞點啥名堂,是啥子?說來我聽聽,看我能不能幫幫你。”
“前幾年,我到外面學了點烤酒手藝,一直想辦一個小酒廠,順便養點豬,可手頭沒錢。三親六戚家我都跑遍了,就是借不到錢;信用社又沒有熟人,貸不到款。你說啷個整嘛?”說到難處,楊丙奎兩眼紅了。
“老楊,今天我就是為這件事來的喲。聽說你要搞點事業,信用社肯定支持噻,你啷個不來找我喲?”楊丙奎把自己先烤酒,再利用酒渣喂豬、豬糞搞種植的打算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吳玉安。
回到信用社,吳玉安匯報了楊丙奎的情況,得到了信用社領導的支持,馬上給楊丙奎授信辦了貸款證,并很快給他發放了3萬元小額貸款。
有了啟動資金,楊丙奎很快就辦起了酒廠,而今廠房已擴大到500多平方米,養豬100余頭,年收入達10萬元,還買了一輛車跑起了運輸。
吳玉安隨身帶著一個小本子,上面密密麻麻地記載著有關農戶小額信貸的發放、收回情況。
2004年8月11日,是吳玉安39歲生日,家里來了不少親戚朋友。吃晚飯時,吳玉安無意間聽說魚鱗村5組吳代平已變賣全部家產,第二天就要去山東落戶。
聽到這個消息,吳玉安丟下碗筷,打著手電筒,拔腿就往吳代平家跑。因為吳代平還欠信用社4900元貸款,他這一走,不就成了死賬!
趕到吳代平家時,已是晚上11點多了。敲門進屋,吳玉安還沒開口,就遭到了吳代平一家大小的臭罵。這種場面吳玉安見多了,也習慣了,他一點兒都不生氣,還迎上笑臉。
等吳代平一家人平靜后,吳玉安從吳代平當初借款治病說起:“小吳啊,人不要昧著良心,當時你賒欠無門、走投無路,不是信用社給你貸款治病,你能活到今天嗎?沒有信用社的支持,你能外出務工掙錢、娶上媳婦、過上好日子嗎?……”一席話,令吳代平淚流滿面。第二天一大早,吳代平到信用社還清了貸款。
客戶經理為農民致富架起了一座“金橋”。短短幾年間,當地不少農民在信用社的支持下,找準自身優勢,結合山區特點,走上了山鄉富裕路。“岐陽名茶”、“飄香牛肉干”、“泥溪黑木耳”,已成為七耀山農民致富的代名詞。
目前,云陽已有820名農民擔任了信用聯社的農民客戶經理,去年共協助各鄉鎮信用社組織存款2950萬元,介紹貸款1.7億元,協助收回貸款9800萬元,其業績占云陽農村信用聯社小額信貸業務的三成左右。推行農民客戶經理制以來,該縣已累計發放小額農貸近5億元,比2000年增長了10倍,不良貸款率也從2000年的57%下降到5.9%。
今年3月,一個收破爛的人去吳玉安家,收走了他這幾年穿爛的破膠鞋和用過的廢電池。收破爛的人對吳玉安說:“吳經理,以后你要把破膠鞋和廢電池給我留著喲!”吳玉安笑了笑,說:“放心吧,今后的破膠鞋和廢電池還多著呢……”
短評
農民的事情農民辦
○ 王志勇
農民要發展,缺錢;信用社有錢,又怕貸給農民后收不回來。農民客戶經理的出現,不僅化解了這對矛盾,而且取得了“一石三鳥”的功效:農民有了發展資金,信用社得到了發展壯大,給二者牽線搭橋的農民客戶經理不但發了財,還增長了本事。云陽縣農村信用聯社的這一做法,值得金融、扶貧等涉農部門大力推廣。同時,這一經驗還啟示我們:解決“三農”問題,最終還是要充分相信和依靠農民自己!
解決“三農”問題,一些領導干部和專家學者開出了不少靈丹妙藥,有關部門也采取了不少政策措施。然而讓人尷尬的是,這些藥方和措施,農民并不一定買賬,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們沒有充分相信和依靠農民!
在當今中國,誰最了解農民?誰最親近農民?誰最能發動農民?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與農民朝夕相處的農民!農民群眾中不乏像吳玉安這樣的能人,只要充分相信他們,依靠他們,就能激發他們的熱情,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農民的事情農民辦。云陽縣農村信用聯社的這一做法,為正在苦苦探求破解“三農”難題的我們提供了一個好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