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上午,豐都縣水電局局長張承銀怎么也沒有想到,距縣城50公里外的江池鎮南洋村的10余位村民,會敲鑼打鼓地為水電局送來一面錦旗。當他看到錦旗上“先進性教育結碩果,情系老百姓出實招”的字樣時,眼角不禁濕潤了。
豐都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在全縣31個鄉鎮中,有20多個鄉鎮處在深山區、石山區和高寒山區,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十分落后,直到2003年,全縣才有了第一座中型水庫。
2003年,張承銀到水電局任局長。盡管此前他心里有所準備,但上任后,發現形勢比想像的要嚴峻得多。在一次調研中,他得知三壩鄉有的農婦因為缺水,一年難得洗一兩次澡,不少人因此患上了嚴重的婦科病。他的心受到了深深的震撼:“作為一名從事水利工作的黨員干部,當幾十萬群眾喊渴的時候,我怎能不千方百計地為群眾排憂解難?”
于是,在2004年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期間,豐都縣水電局的黨員干部幾乎都成了“泥腿子”。最忙的時候,局班子成員傾巢出動,天天都在鄉村奔波。從去年1月到10月,豐都縣兩座病害嚴重的小型水庫整治完工,解決了3萬多人的飲水和1萬畝良田的灌溉問題;投資4.2億元和1.4億元的魚劍口電站、雙鷹河電站分別建成發電和破土動工……這一年,豐都共整治病險水庫7座、山坪塘156口、渠堰100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積達91平方公里,首次獲得全市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一等獎。在頒獎會上,市水利局一位領導見到張承銀說的第一句話是:“老張,你的頭發怎么掉了這么多?”
今年1月,先進性教育活動拉開序幕。豐都縣水電局黨員干部走出機關,把江池鎮南洋村、包鸞鎮鴿子壩村作為開展先進性教育活動的基地。副局長譚鴻偎說:“黨員干部要真正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首先要全心全意地接受基層黨員干部和群眾的教育。”
包鸞鎮鴿子壩村曾經是豐都縣有名的特困村,該村平均海拔近700米,2002年人均年純收入僅有1350元。去年縣水電局黨支部與該村黨支部結為幫扶對子后,“特困村”的帽子終于在今年2月被摘掉。
3月15日下午,在鴿子壩村4公里長的渠堰上,水電局機關黨支部30多名黨員挽起袖子,揮舞著鋤頭、鐵鏟,為渠道清淤,個個樂呵呵的。趕集回來的村支書吳向平聞訊后,急匆匆趕到,連聲說:“在鎮上聽說你們要來,沒想到來得這么快,你們也不打個招呼……”長期在鄉鎮搞水保工作的文志勇仿佛有使不完的勁,他說:“參加這樣的活動,感覺為老百姓又做了一點實事,心里踏實。”
在江池鎮南洋村,全村荒山荒坡多達1000多畝,占幅員面積的1/3,水土流失與生態惡化加重了村民的貧困。水電局介紹四川騰達苗木經營中心的老板楊林到該村承包荒山300多畝,開發種植獼猴桃,帶動該村發展經果林500多畝,為村民增收搭建了一個堅實的平臺。
從四川蒼溪縣來到南洋村后,楊林不知和水電局的干部職工打過多少次交道了。初次打交道的時候,他看見水電局的黨員隨時都佩戴著黨旗徽章。“開始我還覺得有些好笑,后來我發現,這些黨員硬是不一樣,他們是真心為老百姓辦事的。”他說。正是沖著對這些黨員的信任,他把老婆孩子也接到了南洋村的荒山上來,他甚至為自己在豐都的事業做了一個“20年規劃”。
“開展先進性教育活動雖然只有半年時間,但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卻是一輩子的事情。”張承銀說,到2020年,豐都將建設一大批飲水工程,使全縣80萬人民全部喝上衛生的自來水;全面整治縣內40多座病險水庫和所有山坪塘,為14.5萬畝良田提供可靠的灌溉保障;統一規劃并合理開發水力資源,全面完成農村電網改造,控制水土流失和水污染……在廣闊的事業舞臺上,共產黨員永遠會吃苦在前,行動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