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綿綿。院子里靜得出奇,除了偶爾一兩聲雞鳴,就是屋檐上“滴嗒”的雨聲。一個老人在屋門前做著針線活,不時抬頭朝院外張望。她希望聽到有人喊她接電話的聲音。
她叫李國瓊,豐都縣社壇鎮永興村一位60多歲的農民。她的兒女們跟村里其他年輕人一樣,外出打工去了,已3年沒回家,連電話都少。為此,李國瓊沒少流淚。現在,她仍止不住盼著電話,但她發現自己已不像以前那么傷心了。
以前下雨的日子,不能上坡干活,老頭子難得睡個蒙頭覺,李國瓊就坐在門邊納她永遠納不完的鞋底。有孫子的,有兒女的。兒女們的都存了一堆了,只等他們回來,縫上鞋面好穿。從小穿她做的鞋長大的兒女似乎再不喜歡她做的鞋了,她便十分落寞。不知從什么時候起,她特別想找個人說說話,但家里現在想找個人說話比饑荒年代找點吃的都難。她便常常獨自流淚。
李國瓊4歲喪母,6歲喪父,靠哥嫂養大。結婚后也沒個像樣的家,只一間茅草棚,一口破鍋。但這個家沒讓李國瓊流淚,她一邊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孩子,一邊與丈夫一塊石頭一塊石頭地壘新房子。三個孩子拉扯大了,她家仍然窮,是村上最窮的。村里人擔心她兒子娶不到媳婦,可她那一年一狠勁喂了8頭豬,硬是體體面面地把媳婦接進了門。接著,她又靠喂豬,把女兒風風光光地嫁了出去。
似乎,該苦的都苦了,該做的都做了,原以為,一切都會好起來了。然而,好像一夜之間,村里的年輕人“呼呼拉拉”突然走空了。留下一個空空的村子在這祖祖輩輩耕種的土地上,空得讓人心里發虛。
老人們在田間地頭遇見了,愛說過去的日子。過去的日子是艱難的,也是熱鬧的。全村的老老少少都在坡上,一邊干活,一邊東家長西家短,興致來了還唱幾句,滿坡都是年輕的笑聲。現在,她依舊侍弄那片土地,但她的腿早些年落下了風濕病,有時疼得她連一捆草都背不動,而老頭子不是腰酸就是背痛,常嘆息“老了,不中用了”。眼見著曾經的肥田成了荒地,她心里止不住陣陣凄惶。
她孤單著,愁苦著。鄰居陳淑蘭見她整天愁眉苦臉,不只一次地對她說,來加入老年協會,解解悶吧。陳淑蘭是她的近親,了解她。
李國瓊年輕時愛唱愛跳,但自從有了兒女,就把一顆心放在兒女身上了。如今兒女一下走空了,把她的心也硬生生帶走了。她曾要求兒女:苦一點都要得,只要一家人團團圓圓在一起。可年輕人說,媽,你是老糊涂了,不去掙錢,拿什么給娃娃繳學費,拿什么買農肥,又拿什么蓋新房?那一畝三分地,養不活人!李國瓊從此就沉默了。
對于陳淑蘭說的那個老年協會,李國瓊不是不曉得,這個協會叫永興老年協會,是10年前,3個像她一樣被兒女撂在家里的老人興辦的。后來越辦越紅火。聽陳淑蘭說,現在已有300多人了,都是她這樣的老人。于是,逢年過節,她常常在永興場上去看協會的老人演節目,有些老太婆比她歲數還大,還扭秧歌。這讓她很受感染。
終于有一天,她一只手被陳淑蘭牽著,去見了會長代興發。代會長很歡迎她,叫她每月3號來聽黨課,23號來聽健康課,接下來的重陽節有一個文娛活動。
就這么簡單,李國瓊成了永興老年協會會員。很快,她學會了健身操,學會了扭秧歌、打腰鼓,還學會了演小品。有一次,她在《忘恩負義》中演書生,回家還抑制不住新奇,對老伴說:“我今天裝了回男人!”
李國瓊被老協深深吸引了。平常干活也帶勁,她總是早早做完,好不耽誤活動。在這里,她認識了許多老人,近至自己村的、鄰村的,遠到涪陵的。無論遠近,300多名老人會在活動的日子從四面八方趕來,聚在一起,聽課、打球、唱歌、跳舞……
更使李國瓊感動的是,協會里哪位老人病了,大家會一起去探望;哪家貧困些,就是他們的“幫扶對象”,他們會不時送點慰問品。有個姓秦的老頭,子女對他不孝,協會的“老戰友”們就毫不客氣地找上門去,硬是讓年輕人面紅耳赤地認了錯,改了錯。
李國瓊覺得過日子有味了,整天樂呵呵的,上坡哼曲子,回家唱山歌,沒人時,還拿出木棒表演一番。她對老伴說:“我扭秧歌打腰鼓,腿也不痛啦!”在她的感染下,老伴也參加了老協。
李國瓊雖沒多少文化,但會長的話她記得很清楚:老有所樂,老有所為!
現在,兒女不打電話,她也不氣悶了,仿佛另有一個家讓她牽掛,每次活動,她主動打掃衛生,為比她更老的老人服務,還經常給會長提點意見、建議。
李國瓊和許多老人有個愿望,他們要把自己這個“家”建得更好。如今的“老人活動室”是借的,他們想擁有一間自己的屋;老人們在一起不孤單了,便更理解了兒女,那些為了家的富裕在外漂泊的兒女,讓他們牽掛和心疼,如何為兒女分憂,是他們常常動腦筋要做的事。協會沒有錢辦大事,但他們可以做些實實在在的小事。
李國瓊就剛剛把大一點的孫子送到學校后,又接了一歲多的小孫孫,看著成天樂呵呵跟她顛來顛去的孩子,李國瓊心里樂。那就是希望啊,而她正在為希望的綻放出力,她覺得希望沒有拋棄她。
鏈接
建立村莊社區養老保障
隨著農民工向城市流動的深入,“空巢家庭”將是21世紀我國許多農村地區老年人家庭的主要模式,而且還愈來愈低齡化。隨著“空巢家庭”的出現和增加,農村社會長期信奉的“養兒防老”、“父母在不遠游”等傳統觀念將悄然淡出年老者和年少者的生活視線,我們必須面對家庭功能弱化和老齡化社會的一系列問題。中國的現代化能否實現,關鍵在于農村社會城市化,而農村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必然造成大批農村社會成員進城,更多的老人將留在農村,這些老人在物質上可能不缺什么,但生活上需要照顧,精神上需要安慰,而這對那些遠在都市的子女來說很難解決,只有依靠村莊社區。關愛農村“空巢”,本身也是村民委員會職責的要求。村民委員會是集管理型和服務型于一身的自治性組織,解決村民養老問題應該是它分內的義務。至于經費籌集,可以考慮以下途徑:長年在外工作的或打工的子女不放心家中老人,沒有時間和精力照顧老人,這類人中大多數愿意出錢支援村里辦養老院和為老年人提供服務;各級政府下撥和村集體籌集到的部分收入,可以用于村老年事業。此外,村干部還可以吸引本村成功的打工者回村辦企業,壯大村集體經濟實力,或者發動捐款,設立基金,建立中青年養老基金,想方設法夯實村莊養老保障基礎。只要經費有了保障,就有望建立村莊社區養老保障體系,有了這一重要保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決農民工的后顧之憂。 (吳業苗)